影片《十二怒汉》由导演薛尼卢梅执导,是一部经典之作。该电影改编自同名舞台剧,以其精巧的结构和敏捷的节奏,深入探讨了当时美国陪审团制度的问题。这部影片已经成为了美国捍卫法律正义的经典范本,也代表了美国精神的典范。它荣获了1957年柏林影展的金熊奖,并入围了1958年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最佳影片奖以及最佳改编剧本奖。
几乎整个电影都发生在一个小房间内,讲述了12名陪审团成员如何依据目击者的证词,对一名来自贫民窟的男孩做出是处以死刑还是无罪释放的决定。尽管所有人最初都认为,这些清晰而明确的证据会使他们达成一致的决定,但8号陪审员却投了一票支持无罪,迫使其他11名陪审员设法说服他改变主意,而8号陪审员也必须努力获得其他人的认同。
这部电影没有炫目的特效场面,也没有别出心裁的摄影技巧,几乎整部电影都发生在一个讨论室内。然而,通过十二名陪审团成员之间的交流,电影将当时的社会问题,如种族歧视、家庭纷争和社会正义等议题联系在一起。
影片中的各个角色都有不同的背景和个性,以及对案件的不同态度。这些角色包括性格胆怯的2号陪审员,通常会跟随其他人的意见;贫民窟出身的5号陪审员,通过自己的经历来推理案情;漫不经心的7号陪审员,由于想看棒球比赛,而希望迅速解决案件。然而,8号陪审员Davis(由亨利·方达饰演)在电影中扮演了最关键的角色,他保持冷静,理性地思考,并试图带领陪审团达成一个合理的决定。
导演薛尼·卢梅巧妙地使用了隐喻,通过看似普通的现象和言语,来示意各个陪审团成员的思想和立场的变化。电影中的天气变化,如大雨、雷电和雨过天晴,都象征着成员之间的意见分歧和最终达成共识的平静。此外,电影还以巧妙的方式展现了对立双方的情感和态度的变化。
总的来说,《十二怒汉》不仅仅是一部法庭电影或推理片,它通过十二名陪审团成员的对话和行为,揭示了陪审制度的问题,以及现代法律制度的漏洞。影片表现了人性的复杂性,以及当个人主观意识参与其中时,如何影响陪审员做出合理的决定。最后,电影提出了一个令观众深思的问题,即陪审团能否在缺陷的证据和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下,达成真正的法律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