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大纲
不远的未来,为了解决严重的人口老化问题,认可75 岁以上长者享有选择死亡之权利,俗称「七五计划」的制度在日本国会通过。政府认为当老人活到一定年龄后,就会成为社会的负担,因此鼓励75 岁以上老年人自愿接受安乐死。负责执行的单位不仅提供每位进行「计划」的老人十万圆补助,还会提供一条龙服务,从心理建设、身后准备到财务规划,一应俱全。
现年78 岁的独居妇人阿道(倍赏千惠子饰),因为高龄而被公司资遣,不知何去何从的她,眼见同龄好友,有人积极加入计划,希望临终前为爱孙留下点什么;有人孤单在家过世多日,却无人闻问。看清了人生就是无尽孤单的事实,她该如何面对余生?
同时,在计划各个岗位恪尽职守的人们也一一陷入生死难题,总是亲切、有礼招募计划对象的公务员、照顾老人们走完最后一哩路的菲律宾女移工、为参与计划的老人「行前」辅导的心理辅导员,日复一日直视生死的他们,又将做出什么样的抉择?
代表日本角逐第95届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的《七五计划》,是46岁新锐导演早川千绘的首部剧情长片。在此之前,早川千绘有三部短片的执导经历,包括收入于《十年日本》的《75终老计划》,就是现在所见的电影前身。二者的设定中枢一致,叙述近未来的日本,为了解决严重的人口老化问题,政府通过「七五计划」,即认可75岁以上的长者享有选择安乐死之权利,只要进行申请,不只无需费用,政府还会帮忙负责心理建设、身后准备和财务规划,同时给予10万日币,让申请者可在余生自由运用,或者留给后代。
相较电影,短片给出了更多背景资讯,像是明确的时间点是2028年、计画对象是低收入者和残障人士(换言之就是需要国家养活的人,因为富者与中产阶级能消费)、政府禁止长者接受延命治疗、参与计画不需要本人申请(只要家属或医生同意)等等;同时情节也藉由老人家的失智和走失,以家属角度呈现出老年人的无法自理,可能带来的社会困扰。这和将主要目光锁定于老年人本身的电影,是有不小差异的。
电影描写人,着重心灵层面,也把几个能以政府、家属等外力影响老年人选择的设定删除,虽然能说部分逃避掉直系血亲的问题,不过带来了生命自主权的思考。切入的视角全面,78岁的独居妇人,被资遣后找不到工作,唯一能做的是劳力活,但又没有体力。眼看身旁的同龄友人也大同小异,甚至有家庭的他们,还要担心新闻天天播报的,老年人被杀害的事情可能发生。所以在电影里老年人就和危老建筑一样,是会被时代替换的,若不选择自主死亡,也有很大的机会是被杀死。同时藉由妇人的故事能见,就算继续活下去也只能成为游民,于是七五计画反倒是一条有尊严、有理想的后路选择。
还有其他角度。在七五计划恪尽职守的公务员,亲切、热情又细心,就算被不认同的陌生人攻击,也不反击不抱怨。直到许久未见的亲叔叔来申请计划,才首次有了情感上的转变,体会到自己不断在推广的,不单单是白纸黑字,更关乎生命。另外,为了养女儿在日本求生的菲律宾移工,为了优渥薪资而成为陪伴老年人走完最后一哩路,并处理后续事务的服务人员,也引起横跨三代的思考:现在的青壮年拼死拼活地做没有人想做的脏活,目的是养活下一代的年轻人,但养成了之后,自己已经是不再被需要的老年人,而年轻人也会成为下一个自己。这是鬼打墙的恶性循环。
最后是为妇人负责心理建设的青年女子,明明是更抽离的陌生人视角,然而呈现了更亲切、有共鸣的面向,看待生命和活着这件事。原来即便只是闲话家常过的陌生人,只要产生了一点工作上的、私底下的情感,当知道对方死期将至,也会产生空虚、奇妙、希望时间变慢的想法。坦白说以剧本颇析,这也许是电影里最不完整的支线,然而却明确点出了计划本质的伦理问题,能说是最有力且重要的。
描写了各种视角和计划周边的人们,但始终保持距离,使电影虽有深层的心理描写,然而观众却能客观的检视议题,这是电影自始至终不偏离中枢的原因。不过同因此,部分桥段感到较为碎片和不连贯。《七五计划》有国际视野,节奏不快,甚至让人分神,然而在这个不存于现实社会的机构与故事中,却拥有生活般的真实,能见早川千绘不只执导有方,更写出了一个可能实现的科幻故事。这无疑是特别且重要的,不论导演、不论电影,因而我认为这即使非为一部真能夺下奥斯卡、一部完美的电影,也绝对是年度必看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