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竞走

剧情简介

影片开场于一个反乌托邦式的美国七十年代。国家因一场大战而满目疮痍,当局政权设立了一场名为“长路行走”的比赛,优胜者将获得巨额财富,以及一个实现任何愿望的机会。雷·加拉提(库珀·霍夫曼饰)通过抽签被选中参加。他的母亲金妮(朱迪·格雷尔饰)将他送去参赛,心中满是担忧与恐惧。

雷加入了其他几名少年,包括彼得·麦克弗里斯(大卫·乔恩森饰)、汉克·奥尔森(王班饰)、加里·巴科维奇(查理·普拉默饰)、亚瑟·贝克(图特·纽奥特饰)、比利·斯特宾斯(加勒特·韦尔林饰)、科利·帕克(约书亚·奥吉克饰)、理查德·哈克尼斯(乔丹·冈萨雷斯饰)以及托马斯·柯利(罗曼·格里芬·戴维斯饰)。他们由主持比赛的“少校”(马克·哈米尔饰)接待,对方告知规则:必须保持时速三英里,违规三次就会被“送票”——也就是枪决。少校坚称这场比赛能激励国人不再懒惰。最后留下的人就是胜利者。

比赛开始,士兵的军车一路跟随。途中,男孩们逐渐熟络,畅谈若获胜将许下怎样的愿望。柯利因抽筋而放慢速度,接连被警告,雷和彼得试图搀扶,却无法挽救。柯利痛哭“这不公平”,最终被一枪击毙。众人震惊,却只能继续前行。随后,又有一人因癫痫发作倒地身亡。

巴科维奇一直被排挤,便挑衅另一名参赛者兰克(戴蒙·赖特利饰),激怒对方挥拳,导致兰克落后并被射杀。彼得当场斥责巴科维奇是“杀人犯”。

随着时间推移,饥饿、口渴和生理需求接踵而至。雷把口粮分给不慎掉落食物的汉克。有人因多次停下上厕所而被击毙。夜里,彼得强行与已获三次警告的雷交谈,让他保持清醒。雷却一度怒斥彼得是在等他死,好自己获胜。男孩们随后被迫爬上一座陡坡,数人掉队遭到处决。翻过山后,雷向彼得道歉。

第二天,哈克尼斯因崴脚无法前行,被枪决。男孩们已走过百英里。一人企图冲进房屋求生,被当场击杀。众人对少校与政权的仇恨更深,甚至高喊“去他妈的长路行走!去他妈的少校!”

第三天,亚瑟差点因如厕丧命。雷向彼得透露参赛动机:父亲威廉(乔什·汉密尔顿饰)因反抗政权而被少校处死,他想许愿得到一支卡宾枪杀掉少校。彼得劝阻,诉说自己被虐待叔叔抚养、亲生父母不详的成长经历,他希望用愿望改变国家。两人路过的一家三口被雷误解为看热闹的观众,彼得却说他们和自己一样恐惧不安。

在接近两百英里时,又有数人试图逃跑或接触士兵被处决。傍晚,汉克神志不清,径直朝士兵走去,被枪击腹部,流血而死。

第四天,帕克告诉大家,汉克是唯一已婚者,他们决定若有奖金要资助其遗孀。巴科维奇因愧疚求加入雷的队伍,雷答应后,他却转身割喉自尽。

第五天,行程逼近三百英里,仅剩雷、彼得、亚瑟、斯特宾斯和帕克。进城途中,雷踩到钉子,血脚难行,只得弃鞋。他的母亲金妮在人群中痛哭,雷冲上前忏悔,但彼得及时拉他回到队伍避免被击毙。

跨过三百英里后,帕克抢夺士兵步枪,击毙一人后被击中,临死前开枪自尽。夜里,亚瑟鼻血狂流,斯特宾斯断言是内出血。雷与彼得背负他前行,但亚瑟最终请求他们不要看自己死去。

三人继续前进。斯特宾斯病情恶化,坦白自己是少校的私生子,原想借愿望进入父亲家中,如今已知不久于人世,遂自行迎向死亡。

只剩雷与彼得。两人步入人群簇拥的城镇。彼得试图停下成全雷,雷却扶他继续走,自己反而停下,接受三枪处决。彼得悲痛欲绝,却最终成为胜者。他继承了雷的愿望,夺得卡宾枪,面对少校。少校试图劝降,他却选择为友复仇,当场击杀少校。之后,彼得独自走入漆黑雨夜的道路。

影评

《死亡竞走》以极简的设定构建了一个令人窒息的暴力寓言,将反乌托邦主题推向极致。影片通过“竞走”这一看似平和的运动形式,讽刺了社会对个体的压榨与系统性暴力。没有花哨的武器或特效,只有单调的脚步声与突如其来的枪响,这种反差放大了死亡的随机性与荒谬感。导演用冷峻的镜头语言刻画人性的挣扎:有人因恐惧而麻木前行,有人试图反抗却瞬间消亡,而幸存者的“胜利”更像是一种诅咒。影片的开放式结局留下深刻质问——当规则本身即是暴力时,生存是否还有意义?《死亡竞走》无疑是一部充满痛感的黑色警世录。

--== 选择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