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1938年,上海新华艺专的热血青年何毅、王若晨、沈彬等人,怀揣救国理想冲破重重阻碍奔赴延安。途中,何毅遭国民党拦截被捕,逃亡时结识民歌艺人赵天高与欧阳云,在他们的帮助下抵达延安并考入鲁迅艺术学院(鲁艺)。在何毅的鼓励下,赵天高报考鲁艺却因文化水平不足落选,后被破格聘为编外教员。几个年轻人在鲁艺学习、战斗、成长:何毅一度沉迷西洋音乐却遭遇“曲高和寡”,直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引他们转变创作方向,将西洋技法与民间艺术融合,最终创作出深受群众喜爱的作品。毕业后,众人各赴征程——何毅留校任教,王若晨与欧阳云奔赴华北前线,沈彬加入鲁艺文工团,用艺术为抗战和解放事业贡献力量。
剧评
该剧以青年艺术家的成长轨迹为切口,生动再现了延安文艺工作者的思想蜕变史。剧中“西洋音乐与民歌融合”的主线极具象征意义:何毅从孤芳自赏到扎根群众的转变,精准呼应了《讲话》“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核心精神。赵天高“民间艺人进鲁艺”的设定巧妙打破了艺术精英化的窠臼,而国民党阻挠与延安接纳的对比,更强化了历史洪流中的人心向背。群像刻画上,角色各具代表性——何毅的觉醒、王若晨的果敢、沈彬的坚守,共同编织出一代文艺青年的理想图谱。略显遗憾的是,对女性角色欧阳云的塑造稍显单薄,若能深化其从歌者到战士的内心挣扎,或使革命叙事更具层次。整体而言,这部剧既是青春励志片,更是一堂鲜活的文艺思想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