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导演谈短剧创作对电影拍摄的启发与思考

2025-04-23 16:33:09

当贾樟柯遇上AI:一位导演的影像实验与坚守

北影节大师班上,贾樟柯与观众许下一个浪漫约定——今年初雪时重映《山河故人》。这部被无数影迷称为"最贾樟柯"的作品,用三个时代的画幅变化,讲述着中国人特有的情感羁绊。"银幕上的真挚情感能穿越时间,甚至比诞生它的时代更易被理解",导演这番话,道出了他作品历久弥新的秘密。

从《山河故人》的三种画幅到《江湖儿女》的监控镜头,再到新作《风流一代》拼贴二十年的素材档案,这位导演始终在探索影像的边界。特别值得玩味的是《山河故人》的画幅设计:开场拥挤的4:3画幅里,人群摩肩接踵;结尾辽阔的宽银幕中,主角却形单影只。这种视觉语言的嬗变,比任何台词都更强烈地诉说着现代人际关系的疏离

当被问及是否会尝试竖屏短剧时,贾樟柯的回应耐人寻味。他承认实验过手机竖拍素材,最终却因"视觉失衡"放弃。"看完短剧,我觉得更应该拍电影了"——这句话背后,藏着他对电影艺术的倔强守护。有趣的是,这位坚持用35mm胶片拍《站台》的导演,如今却站在了AI影像实验的前沿。

在AI技术席卷影视行业的当下,贾樟柯交出了实验短片《麦收》。与多数人回避AI缺陷不同,他故意挑战AI的叙事短板。"不会将就技术做说得过去的影片",这种近乎苛刻的态度,恰是艺术家对技术的清醒认知。他预言AI拍摄将成为个人选择,但说起肩扛摄影机走入现实的快感时,眼中依然闪着光。

从胶片时代走到AI纪元,贾樟柯始终保持着矛盾的统一:既热衷新技术实验,又执着于实景拍摄的体温感。或许正如他所言,《风流一代》呈现的正是"当下能看到的样貌"——在技术狂飙的时代里,一个电影作者对真实世界的深情回望。

--== 选择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