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卢卡·格达戈尼诺宣布将重拍经典邪典电影《美国杀人魔》时,整个好莱坞都在猜测:谁能接替克里斯蒂安·贝尔演绎那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华尔街精英杀手?焦点很快聚集在凭借《猫王》崭露头角的奥斯汀·巴特勒身上,但这个选角提议却意外引爆了业界争议。
原版选角导演凯瑞·巴登一针见血地指出:"巴特勒那张古希腊雕塑般的面孔,反而会成为诠释贝特曼的障碍。"在2000年版中担任选角工作的她认为,巴特勒更适合出演杰瑞德·莱托饰演的保罗·艾伦——那个被贝特曼嫉妒到痛下杀手的商业对手。"当年我们选择莱托正是看中他那种令人眩晕的俊美,而巴特勒拥有同样危险的魅力。"
这番言论让人想起《不羁骑士》导演杰夫·尼科尔斯的著名评价:"初见巴特勒时,我以为看到了人类外貌的完美模板。"这种超越性别的惊人美貌,或许确实与贝特曼这个刻意追求"标准化精英形象"的角色存在微妙冲突。原着中反复强调贝特曼对自身外貌的焦虑,以及他花费数小时模仿《美国精神病人》录像带学习"完美微笑"的荒诞情节。
争议背后折射出更深层的创作困境:在社交媒体时代重拍这部讽刺80年代物质主义的作品,究竟需要怎样的演员特质?原版制片人克里斯·汉利透露,很多业内人士最初听到重拍计划时都直言"愚蠢",但格达戈尼诺的加盟改变了风向。这位以《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闻名的导演,确实擅长挖掘华丽表象下的暗流涌动。
值得注意的是,原着作者布莱特·伊斯顿·埃利斯多次强调选角传闻是"假新闻",但CinemaCon上官宣的导演视频又坐实了项目推进。这种矛盾态度或许暗示着:当经典角色遭遇Z世代审美,关于"完美选角"的定义正在被重新书写。正如原版演员贾斯汀·塞鲁克斯所说,25年的时间距离反而让这个华尔街噩梦的讽刺意味更加锐利。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这场选角争议恰是《美国杀人魔》文化现象的延续。当年影片从恶评如潮到成为邪典经典,贝特曼从恐怖杀手异化为时尚icon的诡异历程,本身就是对当代文化最辛辣的注解。如今当观众为"谁更该挥动那把雨夜血斧"争论不休时,或许已经不知不觉重演了贝特曼同事们"比拼名片质感"的荒诞戏码。
在AI换脸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关于演员外貌与角色契合度的讨论显得尤为复古。但或许正如巴登所言,某些角色需要的是"恰到好处的平庸",而非惊为天人的完美——这种微妙的"不完美感",才是演绎人性阴暗面最致命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