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过耳》上海国际电影节首映获好评观众反响热烈

2025-06-17 08:42:56

当亲情被命运撕开裂缝,那些说不出口的爱该如何安放?风过耳用一场跨越三十年的隐秘对话,给出了最催泪的答案。这部入围上海国际电影节华语新风单元的力作,正在用细腻的镜头语言掀起一场关于家庭救赎的心灵风暴。

潮湿的重庆巷弄里,一个伪装成保姆的女人正用颤抖的手指触摸盲人父亲的脸庞——这个充满戏剧张力的场景,正是影片情感爆破的缩影。姚安濂饰演的失明父亲与曹曦文扮演的双面儿媳,在导演彭韬精心构建的叙事迷宫中,上演着中国式家庭最痛的秘密。当儿子因旧日心结不敢相认,当儿媳被迫戴上人格面具,每个眼神交错都像钝刀割肉般令人窒息。

影片最震撼的突破在于用"风"的意象解构亲情。那些被刻意回避的对话、欲言又止的瞬间,最终都化作穿过弄堂的穿堂风,在斑驳砖墙上刻下无声的告白。导演特意选用重庆特有的氤氲雾气作为视觉符号,让潮湿空气里悬浮的尘埃都成了情感的载体,这种将环境人格化的电影语言,让整部作品升华为一首流动的视觉诗。

曹曦文的表演堪称脱胎换骨。她饰演的惠英既要维持保姆的卑微姿态,又要克制作为儿媳的情感冲动,某个给老人洗脚的长镜头里,她手指关节的每次颤动都在传递着撕裂感。而姚安濂更贡献了教科书级的"无眼神表演",仅凭耳朵的微动作和嘴角的抽动,就让人看见了一个父亲三十年的等待。

值得玩味的是,这部聚焦家庭创伤的作品,却暗含着对地域文化的深情描摹。江津老城的青石板路不仅是故事背景,那些被岁月磨出包浆的台阶,本身就是中国式家庭关系的绝妙隐喻——表面光滑圆满,内里布满风雨侵蚀的裂痕。当镜头掠过街角热气腾腾的早点摊,烟火人间的温暖与主角内心的荒凉形成残酷对照。

作为曾斩获洛迦诺电影节大奖的导演,彭韬此次将镜头对准更普世的情感困境。《风过耳》里没有非黑即白的道德审判,只有被困在伦理困局中的普通人。这种去戏剧化的处理反而让故事更具穿透力,就像片中反复出现的药罐特写,苦涩中藏着治愈的可能。

从剧本阶段就备受国际影展青睐的这部作品,正在用它的温柔刀法剖开当代亲情关系的病灶。当首映礼上多位观众掩面离场的画面被疯传,我们终于相信,有些电影真的能让人在黑暗中听见自己心跳的回声。或许正如片名暗示的那样,所有说不出口的爱,终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频率。

--== 选择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