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90》金马2019入围佳作:那个做过的梦爱过的人,都是我们回不去的文青时代

2025-07-08 08:45:49

有人说,怀旧是种病,但我觉得,迷恋老电影的人往往藏着最动人的故事。乔纳·希尔的导演处女作《青春90》就像一剂带着粗粝质感的时光胶囊,把观众拽回那个用卡带听嘻哈、在街头摔得满身淤青的黄金年代。虽然我的青春期只勉强擦过华语乐坛的辉煌尾声,对滑板文化更是陌生,但这部用16mm胶片拍摄的作品却让我在柏林电影节的古老影院里,找到了奇妙的共鸣。

当银幕上浮现出1.37:1的学院比例画幅时,动物园宫电影院斑驳的墙壁仿佛也在呼吸。这种近乎方形的构图像极了老式家庭录像带的画面,让每个镜头都带着私密的温度。有趣的是,现场观众多半和我一样并非那个时代的亲历者——前排坐着白发苍苍的影评人,后排是穿着潮牌的Z世代,但所有人都在主角Stevie第一次成功Ollie(滑板跳跃动作)时发出了同样的欢呼。这或许就是影像的魔力,它能将完全陌生的记忆编织成集体体验。

必须承认,《青春90》在叙事上确实缺乏野心。它没有《罗马》般史诗级的家庭叙事,也不像近年口碑爆棚的《滑板少女》那样探讨性别议题。某些影评人尖锐指出,这部电影不过是把Larry Clark的《冲击年代》和格斯·范·桑特的《迷幻公园》翻炒了一遍——连导演本人都不否认这点。但奇妙的是,当镜头跟着13岁的主角穿梭在洛杉矶日落大道,看着他用结巴的脏话努力融入滑板少年团伙时,那种青春期特有的笨拙与真诚会突然击中你

影片最动人的细节往往藏在画框边缘:便利店冰柜上凝结的水珠,被砂纸磨得起毛的板面,还有孩子们T恤上渐渐晕开的汗渍。希尔坚持让演员们提前半年进行滑板特训,所有摔跤镜头都是真实拍摄。这种创作执念让人想起《佛罗里达乐园》里那个用廉价颜料涂抹的童话世界,或是《路边野餐》中长达41分钟的长镜头——伟大的电影未必需要宏大的主题,但必须要有让人反复品味的纹理

在数字拍摄成为主流的今天,胶片的颗粒感反而成了奢侈的存在。影片中段有个令人屏息的黄昏场景:夕阳把沥青路面染成橘子酱的颜色,四个少年的剪影在坡道上起伏,背景音乐是Del the Funky Homosapien的《Mistadobalina》。这个不到两分钟的段落没有任何剧情推进,却完美复刻了90年代加州特有的慵懒氛围,就像被按了暂停键的青春。

比起技术层面的成就,更难得的是影片对"不完美"的包容。主角Stevie的哥哥是个暴躁的失败者,滑板团队里的精神领袖其实连Kickflip(滑板翻转动作)都做不好,但这些缺陷恰恰构成了真实的人生质地。当Stevie最终带着满脸伤痕回家时,观众才突然意识到:这部电影真正讲述的从来不是滑板,而是所有人在成长路上都经历过的狼狈与骄傲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对流行文化的运用堪称教科书级别。从Wu-Tang Clan的T恤到《七宝奇谋》的录像带,这些符号并非简单的怀旧装饰。当孩子们争论着《街头霸王》里隆和肯谁更强时,那种较真劲儿与他们在滑板招式上的较劲形成了精妙的互文。这种对时代细节的精准把控,让人想起PTA的《甘草披萨》里那些令人会心一笑的复古元素。

或许《青春90》最珍贵的,是它保留了少年视角特有的混沌感。成年人世界的残酷(家暴、毒品、贫困)始终处于景深之外,就像模糊的背景虚化。导演没有刻意美化或批判什么,只是忠实地记录着这群边缘少年如何用四轮木板对抗重力,也对抗着成长的阵痛。这种创作态度让人想起特吕弗的《四百击》,只不过把巴黎的街巷换成了洛杉矶的U型池。

在流媒体时代,能让人反复观看的电影越来越少。但《青春90》就像那盘被听出磁粉的老磁带,每次重播都能发现新的细节:比如主角偷偷涂鸦在板底的"FUCK THE WORLD",或是某个转瞬即逝的羞涩微笑。这些细微处的光芒,最终汇聚成比任何青春宣言都更有力量的表达——所谓成长,不过是学会在摔倒时用更帅的姿势爬起来

当片尾响起Beastie Boys的《Sabotage》,观众才惊觉84分钟的旅程已到终点。那些粗粝的、不修边幅的画面,此刻都变成了记忆琥珀里的昆虫标本。走出影院时,我的膝盖莫名隐隐作痛,仿佛也经历过那些水泥地上的激烈碰撞。这大概就是电影的最高魔法——它让完全不相干的人,在某个瞬间拥有了相同的身体记忆。

在这个追求高清4K的时代,《青春90》的噪点和刮痕反而成了最珍贵的部分。就像主角那辆轮子卡着石子的二手滑板,正是这些不完美的摩擦,才让青春有了真实的温度。如果说有什么遗憾,那就是影片没能展现更多90年代亚文化的碰撞——当时正值东海岸与西海岸说唱大战,街头文化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爆发。不过转念一想,这种留白或许正是导演的温柔:每个人的青春都有专属的B面歌单,而最好的电影,永远会为观众的记忆预留即兴发挥的空间。

--== 选择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