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冈恩怒斥媒体抹黑《超人》:7亿票房神话遭质疑,真相究竟如何?

2025-07-12 08:32:18

当詹姆斯·冈恩掷地有声地反驳"7亿美元票房才算成功"的论调时,这位好莱坞最特立独行的导演再次展现了与众不同的创作哲学。在这个被数字绑架的时代,冈恩用近乎叛逆的姿态提醒我们:电影的灵魂从来不是电子账单上的数字跳动。

最新一期《GQ》杂志的专访中,这位《银河护卫队》三部曲的缔造者面对票房压力的提问时,露出了标志性的戏谑笑容:"有人说这部电影必须赚到7亿才算成功?简直荒谬透顶。"这番言论犹如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超级英雄电影疲态尽显的当下激起了层层涟漪。

作为DC宇宙重启计划"众神与怪物"的开篇之作,新版《超人》承载的期待确实非比寻常。由新锐演员大卫·科伦斯韦诠释的钢铁之子,将在2亿美元制作预算的支持下重新起飞。业内预测其北美首周票房可能在1.25亿至1.45亿美元区间浮动,更有乐观者看到1.75亿美元的天花板。但有趣的是,也有人保守预估仅9000万美元,这种巨大的预测分歧恰恰折射出当下超英市场的混沌状态。

当《沙赞2》《闪电侠》接连折戟,《蓝甲虫》《海王2》表现平平,连漫威的《美国队长4》《雷霆特攻队》都遭遇滑铁卢时,整个行业都在思考:超级英雄电影是否已经走到穷途末路?冈恩在去年接受《滚石》采访时给出的答案令人耳目一新:"问题不在超级英雄本身,而在于讲故事的方式。我们爱超人、蝙蝠侠、钢铁侠,是因为这些角色活在我们心里。如果银幕上只剩空洞的特效堆砌,再强大的IP也会变得索然无味。"

这位以反套路著称的导演在播客节目中的批评更为犀利:"现在的超级英雄电影太懒惰了!人们觉得只要贴上英雄标签就能赚钱,却从不思考为什么这个故事值得被讲述。"这种创作惰性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近年来大量同质化严重的超英作品充斥市场,最终耗尽了观众的耐心。

冈恩的解决之道直指本质:"关键在于如何让一个诞生于1938年的经典角色在现代语境中重获新生。"他透露新版《超人》将聚焦于"人性与神性的永恒辩证",既要保留角色标志性的理想主义光辉,又要赋予其更具当代质感的心理深度。这种创作理念在首支预告片发布时就初见端倪——24小时内2.5亿次的破纪录观看量,不仅超越了华纳兄弟此前保持的《小丑回魂》纪录,更证明了观众对"有温度的超英故事"的渴望。

值得注意的是,冈恩对票房的"佛系"态度背后,隐藏着对创作自主权的坚守。在漫威与DC都深陷创意危机的当下,他坚持认为"好故事自有其生命力"。《银河护卫队》系列的成功就是最佳例证——当年没人看好这群非主流太空怪咖,最终却成就了漫威最富人情味的 trilogy。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或许正是华纳兄弟将DC宇宙重启重任交给他的根本原因。

电影学者劳拉·米勒指出:"冈恩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总能在商业框架内保持作者性表达。"新版《超人》筹备过程中,他坚持启用名不见经传的大卫·科伦斯韦,拒绝为流量妥协选角;剧本创作阶段,他反复打磨克拉克·肯特作为"小镇记者"的日常细节,而非一味堆砌动作场面。这种对角色本质的执着,让人想起克里斯托弗·里夫时代的超人电影——没有毁天灭地的特效,却因真挚的情感联结成为几代人的集体记忆。

随着2025年7月9日上映日期的临近,业界对这部作品的讨论愈发热烈。有分析师认为,冈恩的"低预期管理"实为高明策略——在超英电影普遍低迷的行情下,适当降低外界期待反而能为创作争取更大空间。而预告片中那些令人会心一笑的小镇生活片段,与震撼人心的飞天镜头形成的奇妙化学反应,似乎预示着这版超人将带来久违的"惊奇感"。

在这个算法主导、数据至上的流媒体时代,冈恩坚持的"角色驱动叙事"更像是一种温柔的抵抗。当被问及如何看待票房压力时,他的回答意味深长:"我只关心观众走出影院时,心里是否多了一点相信美好的勇气。"或许,这才是超级英雄电影最珍贵的遗产——不是破纪录的票房数字,而是点亮平凡生活的英雄梦想。

从《特别小队》的颠覆到《银河护卫队》的温情,再到如今重启DC宇宙的雄心,詹姆斯·冈恩的创作轨迹始终围绕着"人性探索"这个核心。新版《超人》能否为疲软的超级英雄类型注入新活力?答案或许就藏在导演办公桌上那本被翻烂的《动作漫画》第一期里——1938年,两个犹太少年创造这个蓝色紧身衣英雄时,想的从来不是能赚多少钱,而是当世界陷入黑暗时,人们需要怎样一束光。

--== 选择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