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娱乐圈被一则重磅消息震动——英皇集团疑似陷入财务危机。根据最新公布的财报显示,这家娱乐巨头去年亏损高达48.4亿港元,166亿港元贷款逾期,审计机构更对其持续经营能力提出质疑。消息一出,英皇系股价应声暴跌,旗下艺人容祖儿紧急出面"灭火",称老板杨受成已向她保证公司运营无虞。但明眼人都能看出,这场风波绝非空穴来风。
作为香港电影的中流砥柱,英皇近年接连出品了《怒火重案》《神探大战》等叫好叫座的作品。若其真的大幅收缩电影投资,本就式微的港片恐将遭遇灭顶之灾。细数今年影市,香港导演作品几乎集体"失踪"——暑期档不见港片踪影,上半年内地公映的《水饺皇后》《酱园弄》等片实质都是内地主导的合拍项目。那个曾经让内地观众趋之若鹜的港片黄金时代,似乎真的渐行渐远。
翻开香港票房数据更显触目惊心:上半年本土市场票房冠军竟被动画片《哪吒之魔童闹海》摘得,港产片前三甲《看我今天怎么说》《赎梦》等作品票房总和还不及一部好莱坞大片。更残酷的是,内地观众对港片的热情正在急速冷却。近两年除了《九龙城寨之围城》拿下6.86亿票房,多数港片连破亿都成奢望。有宣发人员透露,现在片方都刻意淡化"港片"标签,生怕观众看到就直接划走。
资深监制庄澄一针见血指出问题核心:"不是港片不好看,是观众根本不想看"。他在采访中分享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小红书用户盛赞《九龙城寨》值得三刷,却对某些票房几十亿的电影表示陌生。这折射出严重的观众分层:一线城市尚有港片基本盘,但二三线城市观众早已审美疲劳。当张家辉、古天乐等老面孔再也唤不起观影欲望,而新演员又缺乏市场号召力时,港片在内地的生存空间正被急剧压缩。
年轻导演关文轩的遭遇颇具代表性。其执导的《恶人当道》虽在北影节收获好评,却迟迟未能登陆内地院线。他在筹备新作《捉伊人》时,特意设计了刘俊谦+钟楚曦的"跨地域CP"——既要保留港味,又要兼顾内地市场。这种小心翼翼的平衡术,正是当下香港电影人的生存写照。"如果成本需要内地市场才能回收,我们就必须考虑他们的喜好。"关文轩的坦言道出了无数同行的无奈。
值得玩味的是,在港片整体低迷中,新导演群体反而呈现爆发之势。但监制庄澄指出,这些新鲜血液大多沉迷社会议题,对商业类型片兴趣寥寥。"拍《白日之下》的简君晋们固然值得尊敬,但电影首先是娱乐产品。"他回忆起港片黄金时代的创作氛围:每个镜头都在思考"这样够不够精彩",每场戏都在琢磨"能不能让观众更过瘾"。这种以观众体验为核心的创作逻辑,或许正是当下最稀缺的。
简君晋导演对此有着不同见解。他认为所谓"社会议题"标签实属外界误读:"我们这代导演只是更关注普通人故事,而低成本制作恰好适合这类题材。"其新作《红棉路》转向爱情片领域,2000万预算虽不算高,却藏着更大野心——捕捉新时代的爱情观变迁。这种创作转向似乎暗示着:香港新导演并非不懂商业,只是需要成长空间。
成本控制成为香港影人的必修课。关文轩的《恶人当道》仅耗资500万,靠的是港片特有的高效拍摄体系;尔冬升更建议新人尝试独立制片,但提醒要注意宣发投入。这些经验背后,是香港电影工业的顽强韧性——即便在寒冬中,仍保持着以小博大的能力。
当被问及破局之道,从业者们不约而同提到"年轻观众"这个关键词。关文轩在教学中发现,Z世代对港片的评价两极分化:有人嫌其老套重复,有人爱其独特韵味。而《九龙城寨》的成功证明,只要作品够"炸",年轻观众依然愿意买单。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用新语言讲述老故事?
或许答案藏在产业升级中。关文轩建议打破地域思维:"项目可以面向东南亚、内地乃至全球市场。"简君晋则强调要找回影院魅力:"让年轻人明白电影为何令人痴迷。"这些思考指向同一个方向——香港电影需要一次彻底的重生,从创作理念到工业体系,从人才培养到市场开拓。
回望香港电影百年沉浮,经历过邵氏武侠的辉煌,见证过新浪潮的叛逆,创造过"东方好莱坞"的传奇。如今站在十字路口,它需要的不是悲情告别,而是一场破茧成蝶的变革。当新一代电影人开始探索类型片创新,当工业体系逐步适应流媒体时代,当本土特色与普世价值找到平衡点,港片的第二春或许就在不远处。毕竟,这个曾经创造无数奇迹的电影王国,最擅长的就是把危机变成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