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魅力往往在于能够捕捉时代的脉搏,记录人类共同的记忆。当一部作品敢于直面现实的荒诞与沉重,它便超越了单纯的娱乐价值,成为一面映照社会的镜子。娄烨导演的《一部未完成的电影》正是这样一面镜子,它以独特的视角折射出新冠疫情下电影人的困境,以及更广泛的社会图景。
这部作品采用伪纪录片的形式,将虚构叙事与真实影像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虚实难辨的观感。故事始于2019年末,一个电影剧组重启了十年前的老旧电脑,意外发现一部未完成的电影素材。导演决定召集原班人马,在武汉重新启动这个搁浅十年的项目。然而命运弄人,就在拍摄期间,新冠疫情爆发,武汉封城,使得这部十年前未完成的电影,在十年后依然无法画上句号。
影片中穿插了大量真实的历史影像:从"吹哨人"李文亮医生的新闻报道,到方舱医院里的生活片段;从封城期间的民众抗争,到对医护人员的集体致敬。这些真实的画面与虚构的剧情相互呼应,形成一种奇妙的互文关系。当男主角在虚构情节中进行抗争时,银幕上却闪现真实世界的抗争画面,这种处理手法不仅强化了影片的真实感,更让观众在虚实之间思考艺术与现实的边界。
娄烨的电影语言向来以碎片化、跳跃性著称,这部作品也不例外。手持摄影带来的晃动感,快速剪辑制造的断裂感,都让影片呈现出一种"未完成"的特质。这种形式上的不完美恰恰呼应了主题——在疫情这样的重大历史事件面前,任何叙事都显得支离破碎,任何创作都难以完整呈现现实的复杂性。
影片中有一段意味深长的对话:当导演邀请男主角江诚参与这个重启项目时,江诚质疑道:"你知道你的片子不能上映,为什么还要拍?拍出来也就是剧组这些人自己看了爽而已。"这句台词堪称娄烨创作生涯的自我写照。从《苏州河》到《颐和园》,他的多部作品都因审查问题无法在国内公映,甚至导致他被禁止拍片多年。但这位特立独行的导演从未停止创作,就像他在禁拍期间秘密完成的《春风沉醉的夜晚》一样,娄烨用行动证明,真正的艺术创作从来不是为了迎合体制,而是为了表达不可抑制的内心冲动。
在中国特殊的电影生态中,娄烨的坚持显得尤为珍贵。主流电影网站如豆瓣会根据政策调整内容展示,许多具有争议性的作品——包括香港电影《十年》《时代革命》,台湾电影《我们的青春,在台湾》,以及娄烨自己的《颐和园》和这部《一部未完成的电影》——都难觅踪影。这种环境下,娄烨依然选择用镜头记录时代,哪怕知道作品可能无法与广大观众见面,这种艺术家的勇气与担当令人肃然起敬。
影片中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剧组在封城期间坚持拍摄,用有限的资源完成创作。这不禁让人联想到电影史上那些在极端条件下诞生的杰作——从罗西里尼二战期间在废墟中拍摄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到基耶斯洛夫斯基在戒严时期的波兰完成的《十诫》。艺术创作往往在最艰难的环境中迸发出最耀眼的光芒,因为真正的艺术家从不会向现实低头。
从电影艺术的角度来看,《一部未完成的电影》或许不是娄烨最成熟的作品。它没有《颐和园》那般宏大的历史视野,也不及《推拿》在叙事上的精妙完整。但这部作品的独特价值在于它捕捉了一个特殊的历史时刻,用电影人的视角记录了疫情初期那种茫然、焦虑与坚韧并存的精神状态。当未来的人们回望这段历史时,这样的影像记录将比任何官方叙事都更真实、更动人。
影片结尾处,那个始终未能完成的电影项目成为了一种隐喻——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所有计划都变得脆弱不堪,所有叙事都难以圆满。但正是这种"未完成"的状态,反而成就了作品最打动人心的力量。它提醒我们,生活本身就是一部永远处于创作中的作品,充满了不确定性与可能性。
在评价这部电影时,技术层面的完美与否或许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它敢于直面现实的勇气,是它在困境中依然坚持表达的决心。当大多数创作者选择回避或美化时,娄烨选择了记录与反思,这种艺术家的良知与担当,正是中国电影最稀缺也最珍贵的品质。从这个意义上说,《一部未完成的电影》不仅是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更是一面映照时代精神的镜子,值得我们每个人驻足凝视。
电影艺术的价值从来不只是娱乐,更是思考与记录。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敢于直面真相的作品终将获得时间的认可。娄烨用他的镜头告诉我们,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艺术的光芒也不会熄灭——因为它源于人类对真实与自由的永恒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