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还》首映礼高群书宣布:全国农村同步免费观影

2025-09-01 15:36:57

九月的秋风尚未完全驱散夏末的余温,而北京城的一处影院内,却仿佛提前迎来了历史的凛冽。这一天,电影《生还》迎来了它的首次正式亮相。没有炫目的明星红毯,没有喧闹的粉丝欢呼,整个首映现场笼罩在一种庄重而深沉的气氛中。舞台背景上的“铭记新生”四个大字,像一道沉默的誓言,将观众的思绪引向八十多年前那片黑土地上的烽火岁月。

影片改编自抗联女战士李敏的回忆录,以一个普通女兵的视角切入历史现场。她没有传奇英雄的光环,也没有改变战局的能力,却以最真实的生存状态,折射出整个东北抗联斗争的艰苦与壮烈。从黑龙江的跨境密道,到吉林的雪原密营,再到辽宁的酷暑戈壁,电影用镜头重新踏遍了抗联战士曾经战斗过的土地。这些实景拍摄的画面,不仅是对历史的还原,更是一种精神的追寻。

导演高群书在首映式上显得平静而坚定。他没有过多谈论拍摄的艰辛,而是将重点放在了电影的意义上。“我们拍摄这部电影,不是为了再现苦难,而是为了寻找一种精神的力量。”他宣布将与院线同步开启农村免费放映活动,让广大农村观众能够与城市观众同时观看到这部作品。这一决定背后,是对历史记忆共享的坚持,也是对抗联精神最朴素的致敬。

业界嘉宾的反应出乎意料地热烈。导演陈胜利评价道:“高群书导演用最平实的方式讲述故事,没有刻意煽情,却让人在每一个战斗场景中感受到对抗联前辈的敬意。”这种克制的叙事风格,反而让影片更具震撼力。曾出品《士兵突击》等军旅剧的制片人张谦则认为,展现东北抗联悲壮历史的影视作品并不多见,《生还》的出现填补了这一空白,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值得肯定。

演员黄志忠从专业角度表达了对创作团队的敬佩:“拍摄东北冬天的戏份极其艰难,我深知其中的不易。整个团队能够完成这样一部全景式展现抗联斗争的作品,需要非凡的毅力和专业精神。”而导演兼作家宋方金则用“中国故事”四个字来概括影片的价值:“高导十年饮冰、热血不凉,始终坚持在中国故事的阵地上耕耘。这部电影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电影的多元可能性,也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中国历史的一个特殊片段。”

东北抗联的历史,是中国抗日战争中最艰苦卓绝的篇章之一。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民自发组织起抗日武装,在白山黑水间与日军展开了长达14年的周旋。他们缺衣少食,弹药匮乏,却在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中坚持战斗。据史料记载,抗联部队最困难时,每个战士平均只有3发子弹,却要面对装备精良的关东军。正是这种悬殊的对比,凸显了抗联战士惊人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

电影《生还》选择从女性视角切入这一历史,具有特殊的意义。在传统的战争叙事中,女性往往被边缘化或符号化,而本片却通过一个普通女兵的经历,展现了战争中的女性如何保持人性尊严,如何在极端环境下维系希望。这种叙事角度,不仅丰富了抗战题材的表现维度,也让历史变得更加立体和真实。

影片在拍摄手法上也颇具特色。全片启用新人演员,没有明星加盟,这一选择看似冒险,实则巧妙地避免了观众因熟悉的面孔而出戏,更好地保持了历史叙事的沉浸感。实景拍摄的决策更是增加了影片的真实质感——黑龙江的密林、吉林的雪原、辽宁的戈壁,这些真实的地理环境不仅是故事的背景,更是历史的见证者。

首映礼上,影视评论人谭飞指出:“《生还》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新的历史认知方式。它不是简单地将英雄神话化,而是通过普通人的视角,让观众能够代入那个时代,理解那个时代的抉择与牺牲。”这种平民化的历史叙事,恰恰是当下影视创作中所欠缺的。

从更广阔的文化视角来看,《生还》的出现恰逢其时。在娱乐至上的时代,我们需要这样的作品来提醒自己:历史不应被遗忘,精神需要传承。抗联战士在极端困境中展现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至今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保持文化自觉和历史自觉,如何从历史中汲取前进的力量,是每个时代都需要面对的课题。

影片的农村免费放映计划尤其值得关注。这一举措打破了文化消费的地域壁垒,让更多人群能够共享历史记忆和文化成果。农村观众往往是被商业放映模式忽视的群体,但他们同样是历史的主体和传承者。通过这样的放映活动,抗联精神得以在更广阔的土壤中传播和生根。

随着首映式的结束,电影《生还》正式开启了它的银幕之旅。它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次历史的回望和精神的寻根。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有人牺牲才有人生还;有人生还,才有人能够继续生活;而正是那些生还者留下的记忆和精神,支撑着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这或许就是“铭记新生”的真正含义——记住历史不是为了沉溺于过去,而是为了更好地面对未来。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艺术形式,承载着记录历史、传递价值的使命。《生还》用影像的方式重现了那段几乎被遗忘的历史,让抗联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当观众走出影院,那些雪原中的足迹、密林中的枪声、戈壁上的身影,或许会长久地留在记忆深处,提醒着我们:历史的温度从未冷却,精神的火种永远传承。

如今,电影已经开始预售,不久将与全国观众见面。它能否在商业大片云集的电影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尚未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作品的存在本身,就是对中国电影多元生态的重要补充,也是对历史记忆的负责任态度。在这个意义上,《生还》已经完成了它的部分使命——让一段几乎被遗忘的历史重新进入公众视野,让一种几乎被淡忘的精神重新焕发生机。

历史的回响永远不会消失,只要我们愿意倾听。《生还》就是这样一次倾听的尝试,它用最朴实的方式,讲述最真实的故事,传递最深沉的情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这样的作品显得尤为珍贵。它不迎合浮躁的市场,不追求瞬时的热度,而是静静地、坚定地守护着历史的真相和文化的根脉。这或许就是电影艺术最本真的价值所在。

--== 选择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