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坚持拍这部电影的背后原因,竟与票房无关?

2025-09-05 07:26:27

当银幕上硝烟弥漫,枪声与风雪交织成一片苍茫,我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血与火淬炼的年代。电影《生还》如同一扇沉重的历史之门,缓缓推开,将观众带入一段几乎被尘封的往事——东北抗日联军那些不为人知的坚守与牺牲。

影片改编自抗联女战士李敏的回忆录,以十四岁女兵李童的视角,讲述了1938年至1945年间,东北抗联第六军被服厂女兵与伤兵留守团在极端恶劣环境中坚持游击作战,最终整编为抗联第88教导旅重返东北战场的真实历程。全片采用纪实风格拍摄,演员班底几乎全是新人,没有耀眼的明星光环,也没有炫目的特效场面,却以质朴的力量叩击人心。

导演高群书在谈及创作初衷时表示,抗日联军的历史是中国革命三大最艰苦战争之一,却鲜为人知。“1931年,抗日义勇军在东北各地奋起抵抗,1936年整合成抗日联军,鼎盛时期达3万余人。然而到抗战胜利时,仅剩700余人幸存。大多数人连名字都未曾留下,更不用说墓碑与纪念。”这段历史之所以值得被铭记,不仅因为它的悲壮,更因为它展现了人类在绝境中迸发的惊人生命力。

东北作为满洲国腹地,日军实行严酷的“归屯并户”政策,将散居山间的百姓集中管制,一人参加抗联,全家乃至全屯都会遭受牵连。抗联战士没有稳固的根据地,与百姓的联系被切断,在冰天雪地中孤军奋战。他们不仅要面对日军的围剿,还要与严寒、饥饿和疾病作斗争。杨靖宇将军牺牲后,日军剖开他的腹部,发现里面只有草根、树皮和棉絮——这个细节足以说明当时的生存条件何等残酷。

在电影创作上,高群书选择了纪实风格而非商业化的戏剧叙事。他认为,商业电影往往通过明星效应和戏剧化处理来吸引观众,但观众很难真正沉浸其中,感受到战争的真实残酷。而纪实风格就像为观众打开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让人亲眼目睹那个年代人们如何生存、战斗与死亡。这种选择体现了导演对历史的敬畏——他坦言不能用抗联题材来挣钱,更多的是想留下一段值得被怀念的历史。

影片的选角过程颇具匠心。为了找到符合历史气质的小演员,剧组放弃了在北京和东北寻找专业童星的常规路径,转而从体育训练领域物色人选。最终确定的邵正一来自南京,擅长拳击和格斗,脸上带着那个年代特有的倔强与桀骜。导演表示,现代孩子普遍身高偏高,城市气息浓厚,很难表现出历经磨难的特质,而邵正一的形象与气质恰好契合了角色需求。

拍摄过程本身就如同一场艰苦的行军。剧组在白雪皑皑的山林中训练这些年轻演员,从最基本的军事动作学起,白天练习持枪、匍匐、快速移动,晚上观看纪录片了解历史。真实的拍摄环境——崎岖的山路、厚厚的积雪、刺骨的寒风——让演员们切身体会到抗联战士当年的艰辛。有一场戏,需要小演员表现出失去战友的悲痛,原本担心她无法入戏,但当看到平日里照顾她的副导演倒在“血泊”中,她情不自禁泪流满面,感染了现场所有人。

《生还》的定档宣传也成了一段佳话。由于宣发预算有限,导演不得不“刷脸”求助,吴京、沈腾、张译、黄晓明、檀健次、佟丽娅、陈都灵等艺人纷纷转发支持,定档微博转发量超14万,成为官博流量最高的一条。这看似无奈的举动,实则体现了电影人对好作品的珍视与互助精神。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生还》的出现恰逢其时。近年来,中国战争片正经历着从宏大叙事到个体关怀的转变。观众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英雄赞歌,而是希望看到战争中人性的复杂与多元。如同《血战钢锯岭》聚焦医疗兵的信仰坚守,《1917》采用一镜到底营造沉浸体验,《生还》也试图通过女性视角和纪实风格,展现战争中最本真的人性光辉。

抗联女兵的故事特别值得关注。在传统的战争叙事中,女性往往被边缘化,要么是等待拯救的弱者,要么是鼓舞士气的符号。但实际上,东北抗联中有大量女性战士,她们不仅承担后勤医疗工作,同样持枪上阵,与男性并肩作战。被服厂女兵在极端条件下为前线战士制作棉衣,自己却常常衣衫单薄;伤兵留守团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照顾伤员,还要时刻准备转移作战。这些故事展现了女性在战争中的坚韧与勇敢,填补了历史叙事的重要空白。

高群书导演的创作轨迹也值得玩味。从《风声》到《刀尖》再到《生还》,他始终聚焦历史中的特殊群体与隐秘战线。他否认这些是传统意义上的“主旋律电影”,而是对真实历史的电影化呈现。《刀尖》聚焦1940年南京各方特工的生死博弈,最初剪辑版本长达三个半小时,后为适应市场而精简。这种在艺术表达与观众接受之间的平衡,体现了导演对电影媒介的深刻理解。

战争电影的价值何在?或许不仅仅是重现历史,更是让当代人理解和平的珍贵。当我们坐在舒适的影院里,看着银幕上那些在风雪中啃着树皮的战士,那些用生命守护信念的年轻人,很难不为之动容。这些影像提醒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建立在无数无名英雄的牺牲之上,他们的故事值得被讲述,他们的精神值得被传承。

《生还》选择在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上映,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它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座移动的纪念碑,让那些几乎被遗忘的名字和故事重新焕发光彩。正如导演所说:“到了我这个岁数,挣钱欲望没那么强了,就想留下一段能让大家怀念的历史。”这种创作态度,在追求商业成功的电影市场中显得尤为珍贵。

电影艺术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拥有记录历史、传递情感、启迪思考的独特力量。《生还》或许没有炫目的特效和耀眼的明星,但它所承载的历史重量与人文关怀,使其成为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作品。当灯光暗下,银幕亮起,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段不应被遗忘的历史,一种值得传承的精神。

--== 选择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