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风轻拂过阿那亚的沙滩,浪潮声与银幕上的对白交织成九月最动人的交响。2025年9月4日,海浪电影周在秦皇岛海岸如期启幕。这一次,它以“让想象在此靠岸”为名,在七天的时间里构筑起一个光影与思潮共振的场域。从荣誉竞赛到产业对话,从经典重映到AI技术探索,电影不再只是被观看的艺术,而是成为连接记忆、现实与未来的媒介。
本届电影周的核心板块如四重奏般交织并行。荣誉单元共收到818部短片投递,最终遴选出10部作品,分为“蓦然回首”“此生即彼生”“裂隙中的歌声”三个主题合集。这些短片从个人情感叙事到社会议题寓言,从现实主义笔触到超现实幻想,呈现出年轻创作者敏锐的观察与大胆的表达。值得一提的是,评审团阵容堪称华语电影的中坚力量——陈可辛、黄建新、曹保平、马丽、文牧野将共同决定荣誉的归属。
技术革新与艺术创作的碰撞成为本届活动的一大亮点。首次设立的AIGC单元收录了10部由人工智能参与创作的短片,从剧本生成到视觉渲染,从动态分镜到声音设计,人机协作正在重塑影像的语法。与此同时,行业关注单元另设4部特邀作品,使荣誉竞赛总量达到24部。这种设置不仅拓宽了电影的边界,更暗示着未来创作生态的多种可能。
展映板块的设计如同一场精心编排的时空旅程。从黎明时分的“黎明之前”单元到深夜的“午夜绿洲”,从灯塔下的露天放映到酒神剧场的沉浸体验,观影场景本身即成艺术表达的一部分。今年新增的北岸“银河渡口”展映区,更以星空与海平面为幕布,打造出梦幻般的观看体验。《穆赫兰道》《爱在黎明破晓前》《星际穿越》等经典作品的放映,让观众在熟悉的故事中读出新的层次。
侯孝贤专题展映单元选取了《就是溜溜的她》《风儿踢踏踩》《风柜来的人》《千禧曼波》四部作品,系统呈现了导演如何以镜头捕捉青春的悸动与迷茫。那些长镜头中流淌的时光,那些沉默里藏匿的深情,再一次提醒我们电影作为时间艺术的魅力。而“A24之夜”则带来完全不同的体验——《别假正经》《物质主义者》《复活她》《仲夏夜惊魂》等一系列作品,展现了这家独立电影公司独特的美学追求:怪诞、前卫、充满作者性却又不失娱乐精神。
特别展映环节还设置了导演对话单元。《翠湖》《脱缰者也》《甜蜜蜜》《世界日出时》等影片放映后,卞灼、曹保平、陈可辛、祝新等导演亲临现场,分享创作背后的故事。这些对话揭开了电影制作的神秘面纱,让观众看到光鲜作品背后的挣扎与突破,痛苦与欢欣。
产业板块聚焦于电影作为文化产品的生产机制。“从文学到电影”改编计划本年度的竞争尤为激烈——从66篇文学作品中初选20篇,再从34项改编提案中筛选23项进入终审。最终由双雪涛、胥悦、章宇、阎云飞、滕丛丛组成的评审团将决出六部短片进行孵化。这个过程不仅模拟了电影工业的实际运作,更搭建起文学与影视之间的桥梁。
与此同时,多项产业活动同步展开。AI电影黑客松大赛聚集了技术极客与叙事者,探索人工智能如何重塑讲故事的方式;海纳国际青年导演发展计划则为华语电影人提供亚洲视野下的职业规划;中影集团品牌焕新发布会、爱奇艺第二届爆前先锋导演之夜等活动,则向公众揭示了行业巨头未来的战略布局。这些活动共同勾勒出中国电影产业生态的现状与趋势。
对话板块堪称思想碰撞的盛宴。宁浩、徐浩峰、杜可风、程耳、路阳、饶晓志、毕赣等导演,与余华、苏童、许子东等作家学者,以及李想、王宁、傅适野、冷建国、淡豹、王兴兴、杨圆圆、赵德力等跨领域创作者,围绕“文学·科技·类型”三大主题展开讨论。他们探讨如何用影像捕捉张爱玲文字中的苍凉韵味,辩论AI是否真正理解人类情感,分析暑期档市场现象背后的文化逻辑。这些对话没有标准答案,却为未来创作提供了无数灵感线索。
海浪电影周的魅力远不止于正式活动。当放映结束,讨论散去,电影的余韵弥漫在阿那亚的每一个角落。南岸至北岸的海滨道路上,观众与创作者继续着未尽的话题;艺术空间里的特展延伸着银幕上的美学探索;各式餐饮场所中,人们分享着观影的感动;而清晨的海上日出,则以最壮丽的方式提醒着:一切创作最终源于对生活的热爱。
事实上,电影周期间阿那亚整个社区都融入了观影体验。建筑设计、景观规划甚至餐饮菜单都暗含电影元素。游客可能会在某个转角遇到重现经典场景的装置艺术,或在不经意间走进一个模仿著名电影片段的沉浸式空间。这种全方位的美学设计,使电影不再局限于黑暗的放映厅,而成为可触摸、可品尝、可呼吸的生活体验。
2025年的海浪电影周如同一艘载满想象力的航船,在渤海湾畔短暂停靠。它留下荣誉、对话与思考,更留下对电影未来的无限憧憬。当最后一场放映结束,灯光亮起,观众带回生活中的不只是记忆中的画面,还有重新被点燃的创作热情与观看世界的全新方式。正如海浪周而复始地涌向岸边,电影作为人类情感的载体,也将不断以新的形式回归我们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