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水初涨时节,我站在古运河畔的临河茶馆二楼,看着铁驳船队破开水面缓缓东去。船身激起的浪花拍打着青砖驳岸,恍惚间与百年前的漕运盛景重叠。檐角铜铃轻响,将我的视线引向对岸那片黛瓦连绵的街巷——那里正演绎着《北上》剧组搭建的花街烟火,青石板上似乎还回荡着百年前纤夫的号子。
历时七载的创作长跑,终于将茅盾文学奖作品《北上》搬上荧屏。作为生长在姑苏水巷的影视人,这次创作既是对千年水脉的朝圣,更是对精神原乡的溯源。与原著作者徐则臣、编剧赵冬苓的运河采风之旅中,我们常在暮色里看货船拖拽着波光驶向远方,那些粼粼水纹里仿佛藏着无数待打捞的故事。最终我们选择以青春为棱镜,折射大运河承载的时光重量,让年轻的生命力与古老的河道碰撞出新的火花。
剧中少年夏凤华牵着异乡客马思艺踏响青砖的画面,恰似水墨画卷徐徐展开。从周家染坊到邵家酒肆,飘着槐花香的长街串起四户人家的悲欢。当谢老大抵押祖宅换新船的锣声惊飞檐下燕群,少年们第一次触摸到命运齿轮的震颤。他们在这片水汽氤氲的土地上拾取勇气,正如祖辈在风浪中锤炼出坚韧,最终各自化作浪花跃入时代的洪流。
这条贯穿华夏文明的动脉,在镜头里流淌成生生不息的隐喻。我们刻意避开了史诗叙事的宏大视角,转而聚焦90后群体的人生曲线——童年时在码头数帆影,青春期在船闸听汽笛,成年后在互联网浪潮中打拼。2014年申遗成功的消息如春雷乍响,唤醒了散落各地的运河儿女。当夏凤华们带着都市淬炼的眼界重返故里,古老的河道正等待注入新的生机。
悬疑线索如暗流涌动。马思艺跨越亚平宁半岛的寻根之旅,与陈睿在故纸堆里的钩沉考据,恰似运河支流终将汇入干道。当沉船残骸浮出水面,那些被时光封存的秘密化作水珠,在阳光下折射出家族记忆的七彩光谱。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钢筋丛林里的漂泊者重新触摸到血脉里的水纹。
美术团队用三年光阴雕琢花街的肌理:邵家面案上的鳝骨要带着运河水的腥气,马奶奶炸油墩子的油温必须精确到能让葱花浮沉三次。这些细节不是简单的怀旧符号,而是将"共济"的运河哲学熬进市井烟火——当航运衰微时,谢家把最后条船改成水上菜市;当电商冲击时,年轻人用直播让老手艺焕发新生。就像运河遇到山岭便开凿,遇到平原则滋养,这里的人总能将困境酿成佳肴。
夕阳将运河水染成鎏金色时,我常想起剧中那个超现实镜头:现代集装箱船与古代漕船在薄雾中并驾齐驱。这或许就是《北上》想传达的永恒意象——每代人都将生命注入这条长河,浪花翻涌间,古老的水道永远年轻。当新一批货轮拉响汽笛,我知道又有新的故事正在启航。
《光明日报》文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