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杀》是一部 2024 年上映的中国犯罪悬疑片,由柯汶利执导、编剧,王传君、张钧甯、吴镇宇领衔主演,蔡明、金士杰特邀主演。电影片长 1 小时 59 分钟,围绕女子中学的校园霸凌事件展开,一名女学生在学校遭受霸凌,母亲无力保护,身边人却视而不见、保持沉默。
默杀》的剧本是柯汶利导演酝酿七年的作品,以一则新闻为灵感,将真实案件扩大,探讨校园霸凌、暴力及社会冷漠等议题,呈现 “默杀”(沉默杀人)的概念。
一、电影评价与故事背景
《默杀》的剧本十分出色,柯汶利导演成功将悬疑、推理、烧脑元素融合,通过案件抽丝剥茧地展现出各个角色的人性与心理,尤其是对 “漠视”“沉默” 的刻画精准深刻。电影并非完全依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是以台湾女学生霸凌悲剧为灵感来源,融入更多暴力和冷暴力议题,如家暴、虐待、偷拍、幼童性犯罪、警商勾结、伪善等,讽刺社会的冷漠与集体沉默现象。
二、剧情解析
集体沉默的 “默”:导演在电影中深入刻画了集体沉默的现象。校园中,学生和警卫在目睹小彤被校长女儿安琪欺负时选择沉默。学生是因害怕成为下一个受害者,而警卫则因安琪的身份权势不敢干预。学校对海啸祈福盛大,却对霸凌事件沉默。此外,社会上人们对惠君父亲和钟晓晴母亲的求助也闭口不谈或漠不关心。电影还展现了李涵被家暴后,社会的冷漠共犯行为。
霸凌四女名字暗藏 “霸凌” 暗示:电影中霸凌小彤和惠君的四大恶女角色名字暗藏 “高、中、欺、凌” 的霸凌暗示,虽对剧情影响不大,但体现了导演的用心。
母女的眼神和故事也和 “暴力” 有关:李涵找到被欺负后的女儿,两人相拥的画面充满悬念。小彤被霸凌已久,母女俩隐忍着不能说出口的苦衷。李涵对女儿既有保护又有逼迫,这种复杂的情感是 “默、杀” 因果关系的开端和衔接点。
李涵的动作充满对女儿免于被接触的主导:校长对李涵说 “有时候不会说话,总比乱说还要来的好”,暗示李涵不要把女儿被霸凌的事说出去。李涵在面对警察讯问小彤时处于主导地位,是为了隐瞒小彤弑父的案件并保护她。导演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动作,展现李涵对女儿的保护和愧疚。
其实李涵也是个沉 “默” 者,才会有后续小彤的 “杀”?:李涵和小彤因几年前犯下丈夫命案而活得孤独低调。李涵限制小彤与他人接触,使小彤感到不自由。小彤目睹惠君被欺负本想救人却被李涵制止,成为惠君悲剧的共同加害者。小彤虽不说话,但用纸鹤等方式拒绝当沉默者。
白鸽的代表含义:电影中白鸽常出现,白色鸽子象征和谐与和平。白鸽是惠君喜欢和守护的,受伤的白鸽代表 “霸凌和伤害” 冲击着和平。白鸽也可以是惠君的化身,是小彤内心追求自由和和平的渴望。白鸽的出现与小彤的镜头相关,象征着小彤渴望自由却被李涵羁绊。
纸鹤意义:小彤的纸鹤在电影后半段揭示是与惠君的重要连结,也是小彤向林在福求助的媒介。纸鹤寓意祝福、祈福和带来希望,是小彤和惠君这两个纯洁和平角色的象征。
“金桔我老公种的” 这句话背后早就藏着命案:李涵说的 “金桔我老公种的” 其实暗示她的老公早已死去并被埋在金桔园。小彤在金桔园的行为和画也暗示继父已死。李涵送金桔的举动是为了让人记得老公还活着,营造恩爱假象,同时也体现了小彤渴望逃脱妈妈禁锢的痛苦。
剪刀随身携带的心理暗示:小彤随身携带剪刀,这是她九岁时了结父亲的凶器。剪刀是小彤面对暴力的防卫方式,也是李涵鞭打小彤的原因,因为李涵怕小彤接近人群时用剪刀伤害别人。
背景时常设定下雨、水的象征:电影中下雨场景常见,“水、雨水” 有深刻寓意。下雨象征着暴力和霸凌难以阻止,校长不重建礼堂天窗暗讽他对问题的掩盖和对女儿霸凌行为的漠视。“水” 在电影中营造暗黑氛围,也象征着万变,可是沉溺的枷锁,也能是温暖的暖流。
《解析电影〈默杀〉结局与彩蛋》
电影《默杀》中段剧情揭示林在福是连续命案的凶手,自此剧情高潮迭起。李涵发现林在福抓走小彤后紧追不舍,在逼问小彤下落时,仍不忘掩盖丈夫命案。电影结局中,小彤实则是促使林在福反杀霸凌者并揭开继父命案的关键人物,其动机是摆脱原生家庭。导演将李涵与小彤的过去置于最后,反转并阐释了母女俩渴望自由却走向禁锢的原因。
小彤继父之死的真相是九岁的小彤伤害了侵害她的继父,李涵是共犯。李涵称小彤此举是为让她获得自由,而非因小彤自身被侵害(这与惠君被欺负时小彤拿出剪刀保护她的行为一致)。母女俩互为彼此的沉默者,为对方的罪行保持沉默。小彤自九岁起决定不说话,以掩盖埋夫罪行,而李涵对小彤的保护和监视也是一种 “沉默”。这对悲情母女虽在身体上摆脱了继父的枷锁,却在心灵上陷入无形牢笼,不得不依靠 “沉默” 守护秘密,这正是小彤感到不自由的原因。小彤也因这份沉默失去了最好的朋友惠君,被李涵无形地关进 “鸟笼”。李涵想让戴警官将所有罪责归咎于自己,既是出于对小彤的爱与愧疚,也是因为她意识到林在福所说的 “小彤想要自由”,同时她也明白自己对小彤的虐待是在囚禁小彤的内心(在惠君事件中,是李涵逼迫小彤沉默)。因此,李涵认为现在是时候让小彤获得自由了,无论小彤是否活着。
一、小彤以独特方式拒绝沉默
有人认为小彤是整个事件的 “操纵者”,导演对小彤的故事线设计巧妙。她虽带有 “利用” 林在福的意味,但却是事件中 “拒绝沉默” 的人,是唯一讲出真相的人。小彤内心对惠君的死亡怀有愧疚,对霸凌者充满怨恨,渴望摆脱妈妈带来的心灵禁锢。在这些动机的驱使下,小彤利用林在福寻找凶手的人性渴望,达成自己的目的(让霸凌者受罚、继父死亡事件曝光)。小彤从一开始就想向四大恶女报仇并摆脱妈妈,她曾写纸条向林在福求救,计划活下来并获得自由,且自救对象是林在福而非妈妈,颇具讽刺意味。林在福利用冰箱让小彤获得自由,小彤知道自己可能面临法律制裁,但冰箱逃脱计划应是林在福自行添加的,这不仅让小彤获得心灵自由,还带来了身体上的自由。
二、结局彩蛋揭示小彤的命运
《默杀》结局彩蛋中,小彤被关进拘留所。这是因为戴警官儿子拍到九岁小彤行凶的证据画面,虽被戴警官毁掉,但其他警察早已看过,小彤的犯罪事实无法抹去,她仍有罪。这样的设计证实犯罪必将受到制裁与惩罚。然而,彩蛋中的小彤唱着惠君常唱的歌,表明她虽身体不自由,但心灵比以往更加自由。小彤会唱歌也证明她并非哑巴,而是九岁时为保守秘密而选择沉默。现在她唱歌且愿意说话,印证了过去的哑巴人设是小彤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