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来西亚导演张吉安的镜头下,《五月雪》如同一场跨越时空的招魂仪式。这部以1969年"513事件"为背景的电影,用独特的视角揭开了那段被刻意遗忘的历史。当银幕亮起,观众将被带入一个现实与超自然交织的叙事迷宫。
影片的灵感源自导演十余年的田野调查。2009年,张吉安在参与吉隆坡双溪毛糯麻风病院后山的征地争议时,意外发现了这座埋葬着无数遇难者的乱葬岗。最初计划呈现14位女性幸存者的故事,却因当地演员的恐惧而不断精简,最终凝聚成万芳饰演的阿英这个极具代表性的角色。这个创作过程本身,就折射出马来西亚社会对这段历史的集体性回避。
戏台在影片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开场的《玄坛打虎》堪称神来之笔——这台相传凡人不能观看的驱邪仪式,由年逾八旬的粤剧名伶蔡艳香倾力呈现。拍摄时烟雾缭绕的戏台,老虎被打败后突然散开的雾气,都让这个一镜到底的珍贵画面充满神秘力量。而台下那个泰然自若吃着榴莲的男子,正是贯穿全片的"拿督公"化身。
马来西亚特有的拿督公信仰在影片中形成精妙的隐喻。这个融合了土地公与马来本土神灵的信仰,恰如华人在异乡的文化调适。当同一位演员先后以苏丹、计程车司机等形象出现时,导演巧妙构建了一个神灵视角下的历史叙事。而那个冒失跑上戏台的孩子,则暗指当年真实发生的儿童失踪事件。
张吉安将广播人、乩童之子等多重身份融入创作。片中乩童问诊的戏份由他亲自出演,新闻播报也使用了他专业的主播声线。这种个人印记延伸至影片的视听语言——那些非人类的拍摄视角,从《南巫》的"蚊子视角"到本片中神灵、亡灵的观察,都体现着导演"万物有灵"的宇宙观。
影片对历史细节的还原令人惊叹。1969年政府出版的《五一三悲剧》报告书,将冲突归咎于反对党游行和华人参与共产党,这种官方叙事通过阿英床铺上的散落书籍得到视觉化呈现。而戏中戏《负心的人》里半个世纪前的台北车站画面,《狼牙国王》预告片中暗含的政治讽刺,都让电影成为活的历史档案。
在威尼斯影展获得"电影艺术奖特别提及"的《五月雪》,最动人之处在于其克制的美学选择。导演放弃了直接呈现暴力冲突,转而通过幸存者的创伤、超自然力量的介入来诉说历史。正如张吉安所言:"总要有人走出第一步。"这部影片不是愤怒的控诉,而是一次温柔的破冰,为长期噤声的社会打开了对话的可能。
当阿英最终站在乱葬岗前,观众会明白:五月飘落的不是雪,而是一个民族无法安息的记忆。这部电影就像一场精心准备的祭奠,用影像的力量,让被掩埋的故事重见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