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雪》:等待大雪的焦灼岁月,终被一场烈火点燃命运

2025-07-29 11:00:59

在2023年金马奖入围名单中,一部来自马来西亚的文艺片《五月雪》格外引人注目。这部由《南巫》导演张吉安执导的新作,以其独特的叙事结构和深刻的历史反思,在众多华语电影中脱颖而出。影片通过两个时空的交错叙事,将观众带入一段被刻意遗忘的历史伤痛中,用电影语言为历史亡灵谱写安魂曲

影片前半部分将镜头对准1969年马来西亚著名的"513事件"。这场因种族矛盾引发的流血冲突,成为大马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导演没有直接展现暴力场面,而是通过一个华人家庭的遭遇,以小见大地呈现整个族群的创伤。少女阿英在学校遭受的霸凌,父亲对娘惹裔妻子的轻视,这些日常生活中的歧视链,无声地诉说着制度性种族歧视的残酷。特别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阿英总是下意识地扶着手臂的动作细节,将这个角色内心深处的恐惧与不安展现得淋漓尽致。

与《南巫》一脉相承的是,《五月雪》同样巧妙地将民间信仰与现实交织。戏台上窦娥的冤屈与现实中华人的处境形成互文,那些游走在场景边缘的神灵形象,既是精神寄托,也是历史见证者。当权者可以禁止人们在乱葬岗搭台唱戏,却无法抹去记忆中的旋律。戏曲在这里不仅是艺术形式,更成为弱势群体发声的渠道。这种处理方式让影片在写实基调上平添几分魔幻色彩,形成独特的作者风格。

影片后半部分时间跳跃至事件发生49年后,成年阿英执着地寻找亲人遗骨的过程,与台湾导演万仁的《超级大国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丈夫的冷漠与阻挠,既反映了普通人对政治创伤的逃避心理,也暗示威权阴影如何渗透进家庭关系。当阿英终于在荒草丛生的乱葬岗遇见神秘女子蔡宝珠时,现实与超现实的界限再次模糊——她究竟是幸存的戏班后人,还是游荡多年的冤魂?这个开放式的处理,让个人记忆与集体创伤产生了诗意的共鸣

从电影语言来看,《五月雪》延续了张吉安导演一贯的缓慢节奏和细腻构图。空镜头中摇曳的树影,长时间静止的墓碑特写,都让影片充满沉思气质。美术设计尤其出色,无论是60年代的戏班场景,还是现代墓园的荒凉景象,都极具年代感和地域特色。配乐方面,传统戏曲唱段与现代音乐的交替使用,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效果。

与导演前作《南巫》相比,《五月雪》在风格统一性上稍显不足。前半部分的魔幻现实主义与后半部分的写实风格之间存在明显断裂感,这可能与影片试图涵盖过多历史维度的野心有关。不过,这种叙事上的冒险也体现了导演不愿重复自己的创作态度。将个人家族史与国家创伤史并置,这种处理方式在近年亚洲电影中颇为罕见,显示出导演对历史记忆问题的独特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对"转型正义"议题的探讨具有普世价值。阿英寻找亲人遗骨的过程,象征着被压抑的历史记忆如何寻求释放。当她在荒草丛中辨认墓碑时,观众能感受到那种跨越半个世纪的悲怆。这种对历史伤痕的直面态度,让影片超越了地域限制,与韩国、智利等国的历史反思电影形成对话。

《五月雪》在马来西亚本土的上映曾引发广泛讨论。由于513事件至今仍是敏感话题,影片能够完成并参展已属不易。这种创作勇气值得尊敬,也让人想起台湾解严初期那些勇于触碰白色恐怖题材的电影人。艺术创作与历史记忆的关系,在这部电影中得到了深刻诠释。

作为一部作者电影,《五月雪》可能不会成为市场宠儿,但其艺术价值不容忽视。它提醒我们,电影不仅是娱乐工具,更可以成为铭刻历史、疗愈创伤的媒介。当阿英最终在雨中与过去和解时,那个长达数分钟的静默镜头,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这种克制而深沉的情感表达,正是艺术电影最打动人心的力量所在。

在商业大片充斥市场的今天,《五月雪》这样沉静而富有历史厚度的作品更显珍贵。它或许不会带来即时的感官刺激,但那些缓慢流淌的画面和意味深长的留白,会在观众心中种下思考的种子。当片尾字幕升起时,银幕外的我们,是否也能像阿英一样,有勇气直面那些被刻意遗忘的"五月雪"?

--== 选择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