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的威尼斯水城依旧氤氲着艺术的气息,当第82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名单揭晓时,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引发热议——演员舒淇首次以导演身份带来的《女孩》,正以黑马姿态闯入国际视野。更令人惊喜的是,这部处女作近日再度获得第50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中心展映单元青睐,完成从欧洲到北美的华丽跨越。
在曝光的电影节版预告中,两个少女并肩躺在草地上凝望天空的镜头充满隐喻。同一片云朵在她们眼中幻化成截然不同的意象,一个看见跃出海面的鲸鱼,另一个却认出展翅的凤凰。这种诗意的视觉对比不仅暗示着角色性格的差异,更埋下了命运交织的伏笔。画面中斑驳的夏日光影与台湾方言对白交织,瞬间将观众拉回1980年代潮湿闷热的基隆港。
剧组在去年酷暑中的付出如今结出硕果。从五月梅雨季到八月艳阳天,团队在高温中捕捉着最细腻的情感流动。舒淇谈及创作初衷时曾透露:"每个女性心里都住着不肯长大的小女孩,我想拍出那种在现实夹缝中依然发光的生命力。"监制叶如芬则笑称要"督促导演请客",言语间透露出这个充满女性力量的创作团队特有的默契。
影片中,邱泽突破形象饰演关键配角,与新生代演员9m88、白小樱等碰撞出意外火花。特别值得关注的是14岁的林品彤,她诠释的"李莉莉"如同闯入灰色世界的萤火虫,用看似莽撞的真诚照亮了另一个女孩的生命。这种双女主设定让人联想到《七月与安生》,但导演显然更聚焦于代际创伤的传递——当母亲阿娟看到女儿重蹈自己年轻时的憧憬与挣扎,那些被岁月尘封的伤口再次渗出血珠。
美术团队精心复刻的80年代场景堪称视觉盛宴:老式收音机里飘着邓丽君的《甜蜜蜜》,街角冰果室玻璃瓶碰撞叮当作响,少女们穿着宽大校服偷抹口红的身影掠过骑楼。这些富有时代质感的细节,与人物压抑又炽烈的情感形成微妙共振。有影评人提前观影后评价:"像是翻开一本被海水浸湿的日记,字迹晕染却更显深刻。"
纵观近年华语影坛,女性创作者正在书写新的篇章。从赵薇的《致青春》到贾玲的《你好,李焕英》,再到如今舒淇的《女孩》,这些作品不约而同地选择回溯成长中的阵痛与温柔。不同于男性导演惯常的宏大叙事,女性视角往往能捕捉到那些被忽略的细微波澜——比如月经初潮时的羞耻,情窦初开时手帕上的唇印,或是母女间欲言又止的深夜对望。
多伦多电影节选片人玛丽安·莫雷蒂特别指出:"《女孩》最打动我们的是其疼痛的真实性。当林小丽在码头看着远去的轮船,那种想逃离又无处可去的迷茫,是跨越文化的青春共鸣。"据悉,影片在威尼斯放映结束后,现场观众自发用手机闪光灯组成星河,以此回应片中"仰望星空"的经典场景。
随着电影节热潮,《女孩》中出现的台湾本土元素也引发讨论。导演没有刻意强调地域符号,而是让基隆港的雾气自然浸润每个镜头。这种处理方式令人想起是枝裕和的《海街日记》,同样是用日常细节构建情感宇宙。片中反复出现的庙口夜市场景,氤氲蒸汽中浮现的不仅是食物香气,更是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
在表演层面,演员们贡献了近年华语青春片少有的克制演绎。没有夸张的哭喊,最激烈的冲突往往通过眼神传递——当母亲发现女儿藏起的演唱会门票时,那个长达十秒的静止镜头里,惊讶、愤怒、理解、哀伤如走马灯般掠过她的脸庞。这种"less is more"的表演哲学,恰是影片高级感的来源。
电影音乐由金曲奖得主柯智棠操刀,他用钢琴与海浪声的混音创造独特听觉体验。主题旋律在片尾母女和解时悄然变奏,暗示着创伤的代际传递终将被理解斩断。这种声音设计上的巧思,与影片"看见彼此伤痕"的主题形成完美闭环。
当全球影视行业仍在疫情后复苏阶段,《女孩》的连续入围无疑为华语电影注入强心剂。不同于商业片的喧嚣,这部安静的作品证明:真诚的创作永远能找到共鸣。就像片中那朵被不同解读的云彩,好的电影也该是面镜子,让每个观众都能照见自己的故事。
随着多伦多电影节临近,业界对《女孩》的奥斯卡前景讨论渐热。无论最终能否摘金,这部作品已经完成更重要的使命——它让世界看见华语女性导演如何用镜头书写私密又普世的情感史诗。就像舒淇在采访中说的:"我们拍电影不是为了得奖,而是为了让某个女孩在黑暗影院里突然认出自己的影子。"
当银幕亮起,两个少女骑着单车冲下坡道的剪影渐渐模糊,观众席某处传来压抑的抽泣。这或许就是电影最珍贵的时刻:虚构的故事撬开真实的心门,让所有孤立的灵魂在光影中找到共鸣。散场时,每个离席的观众都带着属于自己的"女孩"记忆——这正是优秀电影超越语言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