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风裹挟着海盐气息掠过基隆港,两个少女并肩躺在防波堤上,云影在她们瞳孔里流转。威尼斯电影节官方账号最新发布的15秒预告片中,这个充满诗意的镜头瞬间点燃影迷热情——舒淇导演处女作《女孩》正以黑马之姿横扫国际影坛,继威尼斯主竞赛单元后,又强势入围多伦多电影节最具分量的「中心展映」单元。
在最新曝光的电影节版预告里,白小樱饰演的林小丽望着积雨云喃喃自语:"像被打翻的墨水瓶",而9m88演绎的李莉莉却笑称"明明是棉花糖"。这个精妙的细节设计,将两个灵魂的差异展现得淋漓尽致。镜头随即切换至邱泽饰演的渔夫父亲在暴雨中修补渔网,林品彤扮演的母亲阿娟凝视着老照片出神,80年代台湾渔村的潮湿与躁动仿佛穿透银幕扑面而来。
剧组人员透露,为还原1980年代基隆的市井烟火,美术团队耗时三个月走访正滨渔港周边,收集了200多件复古道具。从女主角房间墙上的邓丽君海报,到巷口杂货店的弹珠汽水,每个细节都经过历史考证。这种近乎偏执的考究精神,或许正是打动国际评委的关键——威尼斯电影节选片人在社交媒体称赞这是"用显微镜观察时代的女性史诗"。
特别值得玩味的是影片的双线叙事结构。当下时空里,16岁的林小丽在码头、夜市、撞球厅间游荡,用随身听里的罗大佑对抗成长的阵痛;而闪回片段中,年轻时的阿娟(林品彤分饰)同样听着《恋曲1980》,却在婚宴敬酒时偷偷倒掉高粱酒。这种母女命运的镜像对照,被舒淇处理得如同海浪般起伏交织。监制叶如芬接受采访时特别提到:"舒导坚持用35mm胶片拍摄,她说数码影像太完美,而青春本该有噪点。"
影片配乐同样暗藏玄机。除了精选陈明章、李泰祥等台湾民歌运动代表作品,舒淇更邀请日本作曲家岩代太郎创作主题旋律。在日前流出的工作照中,可以看到她亲自参与配乐讨论,要求小提琴声部"要有海风穿过渔网的感觉"。这种对声音质感的苛刻追求,让观影体验如同潜入盛夏的海水——咸涩、温暖又带着微微的窒息感。
演员阵容的化学反应同样令人期待。以歌手身份出道的9m88首次担纲电影女主,其充满爵士韵味的肢体语言与角色设定高度契合;童星出身的白小樱则贡献了从影以来最成熟的表演,某场在天桥痛哭的戏份让全场工作人员动容。最惊喜的当属邱泽颠覆形象的演出,他饰演的酗酒渔夫与林品彤的对手戏,被剧组戏称为"火药桶碰撞"。
随着电影节临近,关于影片的解读正在持续发酵。有影评人指出,片中反复出现的"观景窗"意象——从老式相机取景框到渔船驾驶舱玻璃——暗示着女性被规训的视角;而两个少女在废弃影院看《恐怖分子》的桥段,则被看作是对台湾新电影的致敬。对此舒淇回应:"每个观众都能找到自己的投影,就像海面上的月光,看似完整实则破碎。"
据内部人士透露,影片原定140分钟的导演剪辑版中,包含更多时代隐喻:美军撤离后的遗留建筑、地下电台播放的禁歌、渔船走私带来的舶来品...这些元素共同编织成特殊年代的生存图景。虽然最终公映版有所删减,但那份躁动不安的青春气息始终在胶片上跳动。
在当代华语电影集体沉迷宏大叙事时,《女孩》选择用显微镜观察汗珠如何滑过少女的锁骨。这种近乎执拗的私人化表达,恰是它打动国际评委的密钥。正如多伦多电影节艺术总监所说:"这不是关于某个特定时代的记忆,而是所有人在成长路上都经历过的,那种灼热的、带着海腥味的渴望。"
随着威尼斯首映进入倒计时,影片释出的每一帧画面都在引发新的解读。某个雨夜戏份的剧照里,林小丽红色书包在灰蓝色调中格外刺目,有网友将其与《辛德勒名单》中的红衣女孩相提并论;而李莉莉站在货轮甲板上张开双臂的镜头,又让人想起《泰坦尼克号》的经典场景。这种跨越文化语境的共鸣,或许正是电影艺术的魔力所在。
当被问及为何选择女性成长题材作为导演首秀时,舒淇的答案耐人寻味:"我们总说女孩变成女人,却很少追问那个'变'的过程有多少伤口。这部电影想拍的就是结痂时的痒。"这句充满诗意的诠释,恰如影片中那个令人过目不忘的意象——两个少女用指甲油互相涂染伤口,猩红色的液体在膝盖结痂处晕开,既像疼痛,又像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