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太阳的月亮?一场「撕掉标籤」的成长痛——《夜校女生》庄景燊╳王莉雯专访

2025-02-28 15:08:36

由导演庄景燊与编剧王莉雯共同打造的青春校园电影《夜校女生》,遥望了 1997 年台湾高中生活的缩影——那个填满大考压力、青春悸动与社会阶层交错的年代。电影在釜山影展首映后引起不小迴响,而这不仅是一部关于「制服与身分」的故事,更是对那个「一试定终身」时代的细腻凝视。

在两人眼中,《夜校女生》不只是一部电影,更是对自身青春记忆的考古与重塑。

「这是台湾特有的升学故事,北一女中曾经有日校与夜校之分,同一所学校,不同的制服、不同的身分,学生之间有着微妙的阶级差异。」

联考时代的青春缩影

《夜校女生》设定在 1997 年的台北,讲述了就读北一女中夜间部的女学生小爱(陈姸霏饰),因高中联考失常,被迫进入北一女夜校。在这里,她与同一张书桌的日间部女生敏敏(项婕如饰)成为「桌友」。两人性格迥异:小爱因身为夜校生而自卑,明朗直率的敏敏则给她带来不一样的视角。

为了方便翘课,小爱开始穿上敏敏的日校制服,感受着成为日校生的魔力与特权。然而,当她与敏敏同时爱上数理资优班的男生路克(邱以太饰)时,阶级的藩篱、身分的焦虑与自我认同的挣扎逐渐浮现。

从原着剧本到大银幕的步步斟酌

「夜校女生本来是优良电影剧本,」编剧王莉雯缓缓道来,「原编剧徐慧芳自己是北一女夜校的学生,是我们认识很久的朋友。她写完这个剧本,那时候还没送优良电影剧本的时候,就先给我看过。

两人看到剧本初稿便立刻被打动,导演和编剧都曾就读性别分明的高中——庄景燊念男校,王莉雯念女校,对剧中所描绘的成长之痛有着本能的共鸣。当询问到原着剧本与电影的差异,王莉雯提到,

「简单讲,我觉得是分两个面向:一个是年代的处理,另外一个是细节的延伸。原着比较没有用年代去分别,我们为故事增添了明确的时间结构,每个年级有不同重点,比如说高一的同侪压力,高二的爱情习题,高三的升学、家庭压力。」

从 1997 到 1999 这三年的时代元素都有被好好安置,片头加入当时的新闻片段,还有像是凯西公仔、五月天地下乐团时期的歌曲、录影带店……这些九零年代的文化符号与物件,如同尘封已久的记忆,被小心翼翼地拂去灰尘,重新安放在故事的布景中。

「本来女主角跟她的朋友是要去听郭富城演唱会,我们换成五月天,因为那个时候他们还是地下乐团的阶段,想把五月天的成长历程也写进去。本来剧本没有录影带店场景,是庄景燊姑姑开过录影带店,所以把他的一些成长记忆加进来。」

他们也深化了角色的背景设定和互动。

「妈妈跟女儿刮痧,本来是妈妈帮女儿刮完就没了,我想让女儿回来帮妈妈刮,形成一个完整的母女互动。」

庄景燊则从男性角度补充:

「我加入一些男生中二病的感觉,像路客和阿超这两个角色。」

另外,关于小爱擅长「打桌球」这件事情,则是原着中本来就有的内容,徐慧芳希望可以保留此设定,因为这是她印象深刻的成长记忆。

由内而外的考古工作

创作《夜校女生》的过程,像一场精心策划的考古工作。他们访问当年教过夜校的北一女老师,找来二十多位北一女资优班学生做「剧本盲测」,让她们阅读剧本并提出反馈。王莉雯说道:

「我们找了北一女的资优班的学生,大概二十几个,做了几次的剧本盲测,然后让他们读整本剧本,问他们觉得最喜欢跟觉得还要改进的东西是什么。」

有趣的是,最初电影并不打算放过多爱情场景,这是因「观众」要求而生,

「原剧本的爱情戏较为含蓄,学生们希望增加情感层次,我们根据回馈适度调整,增加牵手与告白场景。」

另一个电影中反覆出现、且对小艾也很重要的象徵是——妮可基嫚,询问到为何选择妮可基嫚,首先是导演自己本身也很喜欢这位演员,

「妮可基嫚在那时候是很完美的一个女性,她跟汤姆克鲁斯是金童玉女,才貌兼具、事业成功,被贴上人生胜利组等各种标籤,她成为了小爱心中模範的样子。」

从《引爆点》到《夜校女生》

庄景燊之前以《引爆点》和《最乖巧的杀人犯》等犯罪悬疑题材受到瞩目,这次转向青春校园题材的《夜校女生》,显示出他作为创作者的多元性。有趣的是,即使是青春片,庄景燊仍然保留了悬疑的元素。

「这是一次很大的转变,我之前的作品多专注于犯罪悬疑,这次想要尝试青春题材,但同时保留一些悬疑元素。」

这正是《夜校女生》独特之处——表面上是一部校园爱情电影,但以「制服交换」这个谎言作为核心,让观众随着主角小爱的伪装日校生身分而提心吊胆。

「我们希望观众看完后能有一种『陪着主角度过青春』的感动,但同时也体验到那种『她的谎言会不会被揭穿』的紧张感,」

庄景燊笑着说。

「创作者不管走过什么路,那条路上做过的事情,一定会留下痕迹。」

他回顾自己十年来的电影创作,从《引爆点》到《夜校女生》,

「我觉得这条路可以说是在寻找一条与观众越来越靠近的路。第一部剧情长片总会有想要做更多自我表达的东西,但那些东西不一定观众能容易接受。」

庄景燊的创作哲学随着经验积累而转变:

「慢慢地,我的心态一直在转变,到了《神之乡》后是个重要的转捩点。我开始重新去认识我们与观众的距离,希望能拉近一点。我觉得到《夜校女生》这部作品,应该算是我们这十年来创作路上经验的集大成,目前最成熟的作品。」

重现升学压力与青春之痛

谈及片中的升学压力主题,庄景燊和王莉雯不约而同地分享了自己的求学经历,这些真实经验成为电影情感基底的重要来源。

「我念的是新竹高中,」庄景燊回忆道,「国中时我都是全校前十名,但到了高中,大家都是全校前十名,我反而成了中后段。」

王莉雯也分享道:

「我是国中读 A 段班,成绩一般般,好不容易蒙上景美女中吊车尾上去,虽然我一直很用功,补习班也没少去,但成绩就是烂。」

她对小爱在高三换教室那场戏特别有感触。

「她感觉的无力感很像我的心情——你怎么念都觉得不好,厉害的人好像没读书成绩也那么好,为什么我差人家这么多?那种撞墙状态是这样的。」

这些共同的记忆与经验,让他们能够真实地描绘出电影中那种既熟悉又遥远的升学压力。

物理系学生的电影梦

庄景燊从物理系毕业却毅然决然选择了电影路,这段转变的背后有着一段令人动容的故事。

「我大学念物理系,毕业后就去工作,我很早就认识林育贤导演,是在文艺营认识的。后来我工作半年多,得知他从世新转到文化大学戏剧系,我想如果他不只是说说而已,那么我也可以做同样的选择。」

这个决定当然不容易。

「我辞职后才跟父母说,我妈妈快崩溃了,我妈心目中理想的男生形象就是在科技公司上班的工程师」

这段个人经历也渗透进了电影。

「我对自我认同的追寻一直很有兴趣,我觉得我自己自身的升学状态很像小爱。看到原着剧本里小爱那样的挣扎和往前迈进的感觉,我很喜欢。」

画廊场景:小爱的转折点

当问到电影中最难拍的场景,庄景燊毫不犹豫地指出:「画廊那场戏。」这是主角小爱谎言被揭穿的关键时刻,也是她情感发展的最低潮。

「我们最大的目标是要让观众也能跟小爱一样感同身受,那种彆扭、无地自容的羞愧感。慢慢把小爱的情境往下拉,拉到后来她不得不夺门而出。」

「那场戏真的很困难,」庄景燊强调,「演员动作和情绪的连贯,小爱当然更困难,夺门而出后,还要进去桌球馆、练习打桌球,打到崩溃后躺在地上哭。这整个拍摄下来,对演员是非常辛苦的。」

《夜校女生》画廊戏

此外,拍摄条件也十分紧张。

「我们画廊戏拍摄时间很短。我记得只能到傍晚六点,六点后他们就要收了,幸好,我们差不多六点零五分就收工了。」

而被询问到最喜欢的一场戏,王莉雯表示,

「我最喜欢的是母女吵架那场戏,从季芹姐读本开始,每次那场戏我都会哭。还有一个是桌球馆收起来的那场戏,因为有个『顶让』招牌让我很感伤。我们想让小爱的高中有一种成长和失去的具体象徵,于是选择用这个店来呈现。好像什么都改变了、要搬走了、离开了。」

创作者的电影食粮

问及两位最喜爱的青春电影,庄景燊表示:

「我最喜欢的应该就是《蓝色大门》、《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少女时代》,还有韩国的《阳光姐妹淘》。这些青春片都拍得不错,但我们的设计最终跟它们不太一样。」

王莉雯则提到了 1985 年的瑞典电影《狗脸的岁月》,

「很久以前的片子,讲述一个小男孩眼睁睁看着挚爱的狗被送上太空,无能为力。他与母亲间存在着许多难以弥补的遗憾和无力解决的矛盾。儘管如此,他终究还是长大了——那种明知无法朝着自己嚮往的方向前行却依然必须成熟的挣扎感,深深吸引着我。」

至于对他们创作有着深远影响的导演,庄景燊说:

「谈到影响我创作道路的导演,有两位风格截然不同的大师:一是罗曼波兰斯基,他的《唐人街》至今仍是我心中经典;另一位则是山田洋次,那些贴近普通人生活的通俗剧作如《远山的呼唤》,充满温暖而细腻的人性观察。两者风格如同光谱两端。

但真正推动我踏上电影创作之路的,是卢贝松。我还记得初次看《终极追杀令》时的震撼,卢贝松那种与生俱来的浪漫,对一个年轻创作者来说,简直如同魔法般吸引人。

然而,随着创作经验的累积,我逐渐意识到:我必须先了解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才能拍出既真实又独特,真正属于我自己的电影。」

王莉雯则说:

「我很喜欢姜文的作品,特别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和《太阳照常升起》。他的电影拥有无与伦比的批判性眼光,同时却又蕴含一种独特的豪迈失意。另一位是以前我可能不那么欣赏,但现在却越来越被他征服的史蒂芬史匹柏。这位导演不论年岁增长,始终能将关注点与自身经历紧密相连。他的作品里总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特别是他现在这个年纪,依然保持着对电影的热爱与专注,真是太不容易了。」

「去标籤化」的理想

庄景燊在谈到《夜校女生》的核心理念时,特别强调「去标籤化」这一主题。

「我对去标籤化这件事情一直很有兴趣。人类社会一直都在不断被贴标籤,哪怕是在所谓的西方民主时代也是如此。在民主社会的运作过程中,各种不同阵营、派别在论述时,往往会急于给对方贴上各种标籤,然后才通过漫长的沟通和理解去尝试撕去这些标籤。这样的过程其实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神。

但在我心中理想的世界里,我们应该致力于将这些标籤从一开始就尽量撕除。特别是对于个人而言,每个人都应该能够成为自己真正想成为的那种人,而不必时刻担忧他人会往自己身上贴什么样的标籤,也不需要被这些外来的定义所影响或限制。这才是真正的自由。」

《夜校女生》正是在探讨这种标籤与自我认同的议题。电影中,小爱因被贴上夜校生标籤而自卑,但她最终学会接受真实的自己,不再被外界标籤所束缚。

值得一提的是,《夜校女生》第三幕的安排,在小爱谎言被揭穿后,电影没有急于让角色们立即和解,而是选择让时间自然流逝,各自成长。庄景燊解释这一决定:

「明星学校的学生就是卡在学校里,他们不可能有机会去做天翻地覆的情节改变。他们真的需要唸书。我们选择的处理是,让小爱专心面对考试,因为这跟真实生活的角色比较接近。」

最后,在专访结束之际,庄景燊透露他们下一步计划:

「我们现在都在準备《神之乡2》,今年会拍摄。除了宣传工作,其他时间我们几乎都在弄《神之乡2》的剧本,应该年中会启动。」

《夜校女生》带领大家穿越回 1997 年的高中校园——那里有联考的千钧重压、制服下的阶级藩篱、以及青春少女的自我追寻。无论是否曾亲历那个年代,都能在这幅细腻描绘的青春图像里,寻得某种跨越时空的心灵共振。

--== 选择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