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夜校、联考⋯⋯这些教育名词似乎都离我们很远很远了,《夜校女生》再度带领观众回到 90 年代的台北,回到高中夜校生的青春世界。任何事远远地看都很美,《夜校女生》也像一个遥远的青春梦,那是一座聚集高岭之花的美丽花园⋯⋯只是花园里依旧有上下分明的阶梯。名校阶级意识虽然是这部电影的主题,但这并不妨碍《夜校女生》,成为一部可爱的电影,成为一场甜甜酸酸的美梦。
高中联考失利的小爱(陈姸霏饰),被妈妈(季芹饰)强制要求就读一女中的夜校。虽然百般不愿,但小爱却机缘巧合认识了日校的敏敏(项婕如饰),两人成为好友。敏敏提议让小爱穿她的制服,假扮日校生掩护她的跷课。这让小爱的高中生活,逐渐陷入谎言的混乱之中,此时小爱认识了敏敏颇有好感的一中男生路克(邱以太饰),但路克却以为成绩不佳的小爱也是日校生,还是资优生⋯⋯谎言的重量每日加重,小爱要如何从这团混乱里找到自己的方向呢?
浓厚的 90 年代气息,虚实交织的校园生活以温情处理的阶级议题探索陈姸霏成功展现青春气息,演活了女主角
浓厚的 90 年代气息,虚实交织的校园生活
《夜校女生》是一场如真似幻的梦,但是这部虚构梦境里,「真」的地方确实很真,真到令你会忍不住查询导演与编剧的岁数——他们一定确实地活过 90 年代,才会如此放肆地在一部 2025 年的青春电影里(主客群应该大多是 90 年代末或 21 世纪才出生的孩子),放置如此大量的 90 年代元素⋯⋯而且丝毫不加上注解。
你喜欢「广海还是海都」?这问题必须你爱过房总海岸的两位《海滩男孩》才能回答;你必须很熟《百战天龙》,才懂「闪过即将关上的铁门」为什么代表马盖先;你还得知道哪个年轻乐团是来自附中吉他社(但这题有点放水);你需要知道许多人书包上曾挂着的「凯西」是什么;你要知道那时大家都抢着想看《世界末日》;还有兄弟象迷与味全龙迷始终无法做朋友⋯⋯这些都是 90 年代后半的共通台湾回忆。你活过,你就一定知道,现在你看到,绝对能会心一笑。
《夜校女生》不会解释凯西的来由,懂的就懂。那么,《夜校女生》的主客群似乎并不是年轻人,而是在 90 年代曾是高中生、一样疯迷过《百战天龙》或《海滩男孩》、如今已经 40 多岁以上的观众。而如果站在这个角度,那这部谈联考、谈名校、谈90年代末台湾重大社会事件的电影,对这些大叔大婶观众的冲击,想必有如昨日重现,勾起属于他们自己的成长回忆。
以温情处理的阶级议题探索
远远地看都很美,曾经历过联考与名校情结的观众,当年绝对不觉得有什么美。但因为《夜校女生》的回忆怀旧角度,让这些往日痛事都连带美化了。陈姸霏与季芹之间的母女互动,某种程度上抹去了对这些当年学子最大压力的批判。儘管她们之间的冲突原因并不特殊,但两位演员的自然互动,与导演刻意不落入狗血的安排,让小爱背后单亲家庭的亲情安全网,显得真实自然。
但这个题材是可以拍得很残酷的,小爱与敏敏的互换身份,是《乞丐王子》的再现;校内女王蜂阶级、名校至上阶级、乃至贫富阶级等等校园出发的阶级探讨,我们也在《辣妹过招》或《模犯生》等等作品里看过无数次了。《夜校女生》不做系统面的批判,如片名一般,它关注的始终只有小爱,与小爱在这些错纵阶级之间必须忍受的歧视与自惭情绪,以及为此而必须编出来保护自己的一个个谎言。
因此观众很容易以关爱的角度浏览电影里小爱的三年夜校生活,她对学校、母亲、挚友都撒了谎,而这些谎都来自自卑与被抛下的恐慌。《夜校女生》没有犀利地剖开产生这种情绪的结构,但这并没有错,它更希望让观众感同身受这些在高中时期就必须承担的压力。
对老观众而言,这些他们并不陌生,那么对年轻观众而言呢?儘管他们未必会对此产生共鸣,但阶级问题永远不会从校内消失,而《夜校女生》的关爱角度,应该能轻易获得年轻观众的认同——这是一部告诉大家「你们高中生涯辛苦了」的温暖电影。
陈姸霏成功展现青春气息,演活了女主角
那么,作为重中之重的女主角便非常重要。陈姸霏饰演 16 岁入学高中的学生,相信大多数观众无法识别她的真正年龄,《夜校女生》另一个优异之处,在于让这些年轻演员的口条与形象,摆脱了许多台湾校园剧的油腻作样感(虽然「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还是有点油⋯⋯)。
陈姸霏演活小爱的关键,是她呈现了高中女生喜怒哀乐之中的青涩感,这种青涩并非单纯来自陈姸霏的纯真外型,除了演员个人的努力揣摩之外,相信也与导演的要求有关——这应该一样来自于导演对本片主旨的温情角度。
所以,《夜校女生》是很可爱的,三位主角都很可爱,季芹的「制服诱惑」更是杀气十足。这段高中成长岁月是温暖的,儘管充满成长必经的痛楚,但最终都有人愿意接下并包容这些痛苦。不用期待它暴露什么北一女校园秘辛,也不用期待它剖开台北父母病态的名校崇拜心理,《夜校女生》不是来扒粪或骂人的,这是一个回首望往昔的故事,是希望有人曾经那样接住自己的美梦⋯⋯做个温暖的梦,没有什么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