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条橙

《发条橘子》改编自同名小说,为史丹利库柏力克执导的传奇代表作,由麦坎迈道尔精湛诠饰作恶多端又一表人才的亚历克斯,鉅细弥遗划分三阶段转变:无恶不作的罪犯,经历恐惧、压抑成为「好人」,最后从「痊癒」得到解脱。

就算被盯得发毛,亚历克斯就是让人无法移开视线──

这部禁片要说「暴力」,并不敌线上随便一部动作电影;要说「情色」,社会版新闻都描述得更为怵目惊心,然而《发条橘子》像是把所有负面教材──从家庭乃至政府──都收进电影,以亚历克斯为中心,自私利诱虚荣假象,人性变质逢场作戏,彼此勾引相扣却不沦为低俗做作,时而幽默风雅,时而勾心斗角,两者互相拉扯平衡在一线钢索,影众坚守的道德也随之摇摆不定。

前卫造型与缤纷色调,空间挂满赤裸挂画,带有疯狂、慾望的暗示。

*以下涉及剧透,不怕的就来吧!

谁在乎加害人或受害者:Ludovico 疗法

Ludovico 是一种「厌恶疗法」,将特定行为与特定生理反应做联结,使其产生对应的惩罚感受。疗法的确奏效,亚历克斯从此「转正」了吗?不,他只是想吐而已。

撇开「罪犯是否适用人道权益」这个适合辩论赛主题却得不到结果的议题,内政部长大力推行疗法,亚历山大检举剥夺人权,其实谁真的在乎亚历克斯?连叛徒混混都能当上警察,谁真的关心社会治安,或是受害者的将来。

「亚历克斯」只是争夺政权的手段,橘子如何腐坏都无妨,外表看似鲜嫩多汁就好,Ludovico 疗法究竟是消除一个恶人,还是增加一名受害者?

亚历克斯即兴哼唱《万花嬉春》主题曲──〈Singing in the Rain〉。

反过来说,亚历克斯又在乎过谁呢?从三个伙伴到疼爱自己的神父,他只关心今晚有什么乐子。自杀未逐后的重生,刻意强调自己「完全痊癒」,因为遵循本性──也就是恶性──才是做自己。

所以哪里出问题了,或是说,还有哪里没出问题?

「停下来!拜託,我求你们!」──《发条橘子》最着名的片段

亚历克斯的魅力不只有时尚下睫毛

我相当中意《发条橘子》的海报设计,橙橘底色搭配可爱字体,戴着高礼帽的男士联想到逗趣、幽默,以及卓别林,齿轮般睁大的眼睛却如机械般空洞。

同样的对比反映亚历克斯的人格,狡猾、无情,暴力专制,擅长利用人性达到目的;同时聪明、礼貌、品味高尚,擅于观察且喜欢贝多芬(甚至有帅气颜值和适中身材),只能用 charming 形容的特质让影众不齿恶行,却无法心生厌恶,甚至一度给予同情,直到最后亚历克斯邪恶尖笑,和内政部长间的尔虞我诈,刚才释出的善意瞬间自我打脸,但就和《发条橘子》电影本身一样,优雅坏坏的气质,谁不爱呢?

昔日背叛亚历克斯的同伴,竟成了警察!

为疯狂染上高雅,为电影演奏一曲「暴力美学」

从角色个性、服装造型、场景到配乐,特立独行的风格如今仍新鲜感十足,最令我意外的是配乐的手法。

以亚历克斯喜爱的交响乐为大宗,不只配合画面,人物动作也因为节奏快转放慢,不堪入目的行为甚至包装成诙谐桥段;后段亚历克斯遭同伴殴打时,主题曲随打击走音变调,同时造就视觉与听觉的冲击。

也许这就是为何后代电影──《V 怪客》、《楼下的房客》等,会在极为疯狂的时刻选用交响曲作配乐

《发条橘子》影评心得总结:演出精湛,震撼心灵的一代经典

比起霸凌欺侮,女性三点裸露与性暗示,对于看惯腥羶色的现代人而言,136 分钟搭上旧式电影节奏,穿插冗长对白和口音的年代感,才是需要克服的元素,不过烂番茄 93% 新鲜度与影众 91% 一致认可,以及自己元旦彻夜未眠还能醒着看完,《发条橘子》的影响力绝不是浪得虚名!

非黑即白的结论让人舒适,这部电影则是站哪一边都会自我反对和批判,想仰赖某个正义角色,却发现无论人性本恶,或是由恨至恶,善与恶已互相染成灰色。虽然不想承认,最后让人津津乐道的还是又爱又恨的亚历克斯啊(这是阴谋)!

“Hi, hi, hi, my little droogies!”

--== 选择主题 ==--